《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为政»)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2)四十而不惑 惑:
(3)三十而立 立: (4)不逾矩 矩: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 l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2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3、出自上面选文的成语有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说你对这一则的理解。
1、( l)生气,恼怒 (2)迷惑、疑惑 (3)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4)法度
(5)长处
2、( l ) 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
( 2)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3、示例: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4、示例: 这则是讲学习态度的,即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阅读《桃花源记》,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 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
B.无论魏晋 无论:更不用说 便要还家 要:要求
C.问今是何世 是:表判断 吾尝疑乎是 是:这句话
D.未果,寻病终 寻:很久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 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 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答:
1. C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错译、漏译一词扣1分)
3. A
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①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孙莘老:人名。 ②乘间:乘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此少有至者 ②多作自能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3.欧阳修认为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是 。(请用原句回答)
1达到,代指缺点
2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3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课内文言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桑竹之属(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④ 处处志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3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终的概括
发现桃花林----( )----访问桃花林----( )----( )
12略
3桃源人多世事变迁、人间沧桑而慨叹,对外面老百姓的生活苦难深深的同情叹惋,反衬桃源人厌恶战争、追求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幸福自由和平的生活。
4进入桃花林 离开桃花林 复寻桃花林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 ) (2)人不知而不愠 ( )
(3)吾日三省吾身 ( )(4)不逾矩( )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选文中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4、如果从选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1、(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
2、(1)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2)温习学过的旧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让我明白了:为别人办事需要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做到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
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 可爱者甚蕃(多)
C. 陶后鲜有闻(少) D. 宜乎众矣(适宜)
2、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回答问题。
(1)甲文中统领全文的中心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 __
4、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 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 “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 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凝练,骈散相间。
1、D
2、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我的身体劳累。
3、(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衬托莲之高沽。(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
4、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5、C
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
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1、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 的老太太形象。
2、结合全文思考小说为何要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
1非常挑剔
2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①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②遽善游哉?以此任③物,亦必悖④矣!
注释:①引:本意为拉开弓,拉。②岂:难道,怎么。③任:处理。④悖(bèi):糊涂,昏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先自度其足( ) ②及反,市罢( )
③岂遽善游 ( ) ④方引婴儿(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反归取之”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欲投之江B.置之其坐C.试之以足D.至之市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任选一句)
(1) 宁信度,无自信也。
(2)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4、你认为“引婴投江”之人与“郑人买履”中的“郑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还有哪些成语同样批评这样的思维方式?请写出一个
1 (1)量长短(2)同“返”,返回(3)立即(4)正
2D
3(1)(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别人问她(他)这样做的原因,她(他)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擅长)游泳。”
4死守教条,不顾实际,不知变通。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墨守陈规等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也,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 畜一红马 ( ) ② 遂牵而去 ( )
③ 之万怪之 ( ) ④ 驯良如故 ( )
2.选出与例句:“求之不得”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比公乘之 B. 此吾剑之所从坠
C. 故时有物外之趣 D. 至之市
3.翻译
①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
②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
4.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1①养 ②离开 ③对……感到奇怪 ④原来,
2A
3①有一个军人看见了就非常地喜欢它,派人前来买下那匹马,张之万不答应。(重点字词:之、遣、许)
②刚刚骑上去,就被马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翻掉了下来。(方、遂、为、易)
4因为军人虽识马,但他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不能按正确的方法驱赶马。
赛跑定案
有老姥1遇劫于路,唱贼2。路人为逐禽3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4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5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⑥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罪。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 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禽:同“擒”,捉捕。 ④融:符融,晋朝人。⑤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⑥正色:神情严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俱送之 乃: ②可二人并走 走:
③盖因贼若善走 盖: ④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故:
2.选出与例句“路人为逐禽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至之市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驱之别院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4.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符融是个怎样的人?
1. ①于是,就 ②跑 ③原来是 ④ 所以
2. D
3.你是真正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
4.聪慧或洞察力强或有很强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