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
1.B
2.D
3.(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4.为景公解疑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
甲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饿其体肤(饥饿) 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B.曾益(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平衡)
C.畎亩(田间水沟)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辅佐)
D.空乏其身(空心) 所以动心忍性(忍受)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既克,公问其故 B.入则无法家拂士 乃入见
C.人恒过 国恒亡 D.人恒过 以其境过清
3.下面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⑴段中所举六位历史名人,都是经过一番磨练后才有所作为的。
B.第⑵段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才,全凭命运的安排。
C.第⑶段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说明了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有忧患意识。
D.第⑷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
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
1.C
2.C
3.B
4.⑴(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⑵忧患能激励人,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空缺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水尤清洌_____________ 2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
3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 4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7、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柳河东全集》
2、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清凉 忽然 互相交错 凄清,冷清
4、略
5、因为这个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6、D
7、凄清寂静的氛围。 寂寞忧伤的感情。
不 计 人 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 ⑤量:度量(肚量),气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不喜计人过 ( )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③是小子亦参政耶 ( ) ④同列犹不能平( )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 ) A.同列
②蒙正遂止之 ( ) 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 ( ) C.吕蒙正
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译文: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
1.①不喜计人过 (过失)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经过)
③是小子亦参政耶 (这) ④同列犹不能平(还,仍)
2. ①( C ) ②( A ) ③( B)
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译文:当(那)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气度)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
围绕"对人对事宽宏大量,不计个人得失"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吃一顿 。
B. 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况且。
D.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鞭子。
2. 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蔽林间窥之 马之千里者
B. 益习其声 其真不知马也
C.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不以千里称也 以为且噬已也
3. 对选文《马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 本文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故虽有名马,祗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相同点:
不同点:
1.B
2.C
3.A
4.略
5.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宁可以急相弃邪? (情况危机)
B.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评定)
C.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约定)
D. 有人欲依附 (依从附和)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相委而去 委以重任 萎靡不振
B. 太丘舍去 舍近求远 依依不舍
C.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顾影自怜
D. 引人注目 下车引之 引狼入室
3. 翻译句子
①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4.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朋友走了,你觉得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5. 语段中“怒”和“惭”生动描绘出友人的神态,他为什么“怒”?为什么“惭”?
1D
2C
3
①(2分)那位朋友就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人约好出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②(2分)你和我父亲约好的时间是中午。
4略
5太丘舍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时冰皮始解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B. 于时冰皮始解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 脱笼之鹄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D.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悠然自得
2. 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B.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 翻译句子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姸明媚。
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4. 把文中具有对偶性质的两组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5. 找出文中描写春水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笔下的春水具有怎样的特点?
1C
2D
3①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 ②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4.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5.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写出了春水清澈明亮的特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加点的实词。
是( ) 豆( ) 得( ) 已( )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B.所欲有甚于生者。 苛政猛于虎也。
c.呼尔而与之。 温故而知新。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
3.翻译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4.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陈毅诗中也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宣言,试比较两个“义”的内涵有什么不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又该怎样去理解“义”?
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男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现在写作什么,是什么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现在写作 ,意思是 。
(2)困于心,衡于虑 现在写作 ,意思是 。
2.下面语句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征于色,发于声(征验,表现)
C.、饿其体肤(饥饿) D.、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
3.下面句子中“于”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联系全文,说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5.文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 ”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 ”说的
6.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文中词语回答)
7.第一段列举了六个事例,这六个人的共同点在哪里?第二段中的“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8.对以上文字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所选第二段文字是说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的环境才能造就出来。
B.、所选第三段文字,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
C.、所选第四段文字是说人要在忧患中生活才好,不要过那种安逸的生活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前两段主要采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
略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为政»)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2)四十而不惑 惑:
(3)三十而立 立: (4)不逾矩 矩: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 l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2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3、出自上面选文的成语有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说你对这一则的理解。
1、( l)生气,恼怒 (2)迷惑、疑惑 (3)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4)法度
(5)长处
2、( l ) 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
( 2)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3、示例: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4、示例: 这则是讲学习态度的,即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