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⑷宜乎众矣(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答:
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重庆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重庆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重庆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4.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5.“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宁可以急相弃邪/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B. 正为此耳/并自为其名
C. 友人惭,下车引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D.正为此耳/可以为师矣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期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没有等友人到来就离开的主要原因是友人“无信”。
B. “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父亲的友人无信无礼。
C.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说得有理有据,认为陈太丘的言行是无信无礼的表现。
D.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应该做一个守信之人。
4、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理由要充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
2.(1)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2)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 C
4、(1)对。不过分。元方用机智和果敢的行动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对父亲的朋友失信、无礼应当教训)。不对。过分。不给人改过的机会。(既然朋友道歉了,承认错误,就应原谅他,有宽容的心)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公欣然曰 (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吾日三省吾身( ) (4)四十而不惑 ( )
2、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内容上分析,孔子这三句话依次讲的是学习方法、 和 。
1、(1)高兴的样子(2)相比(3)自我检查,反省(4)迷惑,疑惑
2、(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融洽、欢快、轻松、文雅、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4、学习态度、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 》、《 》并称为“四书”,《论语》是记录 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3、翻译下列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或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 。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意义?
1、儒 《中庸》《大学》孔子
2(1)“说”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 (3)反省,自我检查(4)越过,超过
3、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从而得到更多的知识。
文言文阅读
《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给划线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
2.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思而不学则殆
(2)人不知而不愠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不逾矩
3.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选段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例:
启迪:
1—4答案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儿怠,则少加夏楚 怠:__________
(2)至夜分 至: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译:
(2) 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
译: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B.、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C.、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D.、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4.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5.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1(1)懈怠、懒惰 (2) 到了
2(1).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暖和着我的脊背。
(2)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
3. C
4严母教子(或:严母陪读、母陪子读)
5. 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或: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尊君: 家君:
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2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4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陶后鲜有闻 鲜:
(4)宜乎众矣 宜: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1(1)繁多 (2)洗涤 (3)少(4)应当
2(1)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
(2)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
3.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略
阅读《三人成虎》一文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③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⑦。
(《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解】 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③去:距离。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⑤愿:希望。⑥谗言:坏话。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竟:最终。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王信之乎 ( ) ②愿王察之 ( )
③庞恭从邯郸反( ) ④后太子罢质( )
⑵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今一 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2.用“/”标 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4.成语“三人成虎”就是来源本篇,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1.⑴①相信 ②明察 ③“反”通“返”,回来 ④结束
⑵D
2.三 人 /言 /市 有 虎
3.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明”、“然而”、“成虎”要准确译出)
4.谣言被多人传播后,极有可能变成一种可怕的力量。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徐文贞宽厚
徐文贞归里,遍召亲故。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席将罢,主者①检器,亡其一,亟索之。公曰:“杯在,勿觅也。”此人酒酣潦倒,杯帽俱堕,公亟②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只此一端,想见前辈之厚。
① 主者:管家。②亟:同急,急忙。
1.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一处)。
此 人 酒 酣 潦 倒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A. 待君久不至,已去 。( )
B. 席将罢,主者检器,亡其一,亟索之。(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
4.面对别人的错误,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对待的方式是否相同?请结合课文进行简要分析。
1.此 人/ 酒 酣 潦 倒
2.A.离开 B.丢失
3.你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4.不同。第一篇短文中元方对待父亲友人的无理是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在友人用行动来承认错误后还是入门不顾,符合一个小孩子的特点。而在第二篇短文中,陈文贞见到别人偷自家的东西,不但不予追究,还帮忙掩饰。突出了陈文贞的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