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心乐之 乐:以.......为乐 B.、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C.、悄怆幽邃 邃:深 D.、以其境过清 清:清澈
2、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4、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5、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6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D
2.略
3、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或游踪顺序)
4、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5.比喻句如“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分析表达效果略。
6.喜悦 凄凉 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相委而去( ) (2)入门不顾(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4)太丘舍去(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2) 友人惭,下车引之。
3、《陈太丘与友期》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4、 “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对吗?
。
1、(1)丢下 (2)回头看 (3)相约同行 (4)离开
2(1)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自己就离去了
(2)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去拉元方。
3、示例: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4、回答“对”与“不对”均可。“对”的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不对”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2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D
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 旨: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困:
(3)学学半 学: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
4、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1、(1)甘美 (2)不通,理解不了 (3)教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教学相长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文言文阅读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划2处)
越 明 年 贫 者 自 南 海 还 以 告 富 者
2、解释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____ __ ②吾欲之南海: __ ___ 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 _ ④子何恃而往____ _ _ _
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子何恃而往?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 _ 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1.越 明 年 /贫 者 自 南 海 还/ 以 告 富 者
2.①告诉 ②到 ③凭借 ④你
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4.对比,立志。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⑷宜乎众矣(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答:
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重庆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重庆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重庆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4.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5.“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宁可以急相弃邪/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B. 正为此耳/并自为其名
C. 友人惭,下车引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D.正为此耳/可以为师矣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期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没有等友人到来就离开的主要原因是友人“无信”。
B. “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父亲的友人无信无礼。
C.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说得有理有据,认为陈太丘的言行是无信无礼的表现。
D.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应该做一个守信之人。
4、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理由要充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
2.(1)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2)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 C
4、(1)对。不过分。元方用机智和果敢的行动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对父亲的朋友失信、无礼应当教训)。不对。过分。不给人改过的机会。(既然朋友道歉了,承认错误,就应原谅他,有宽容的心)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公欣然曰 (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吾日三省吾身( ) (4)四十而不惑 ( )
2、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内容上分析,孔子这三句话依次讲的是学习方法、 和 。
1、(1)高兴的样子(2)相比(3)自我检查,反省(4)迷惑,疑惑
2、(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融洽、欢快、轻松、文雅、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4、学习态度、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 》、《 》并称为“四书”,《论语》是记录 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3、翻译下列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或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 。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意义?
1、儒 《中庸》《大学》孔子
2(1)“说”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 (3)反省,自我检查(4)越过,超过
3、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从而得到更多的知识。
文言文阅读
《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给划线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
2.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思而不学则殆
(2)人不知而不愠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不逾矩
3.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选段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例:
启迪:
1—4答案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