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还家:

之哭也: ④苛政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

3.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1.交错相通 ② 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 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或: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老虎这件事上。
(注意:焉,兼词,于之)

3.参考答案: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待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深受大谤,自入刑论,岂复惜汝?

(西晋)羊祜《戒子》

1解释加点词语。

①非宁静无以远 ②年与时

③闻人之④无听誉之语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②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3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4谈一谈读了乙文后,你有哪些启示?

1①达到        ②疾行,指迅速逝去。       ③过失,错误        ④诋毁

2①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恭敬是修养品德的开始,谨慎是做事为人的基础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示例:做人要以德为先。首先做自已,真真正正做人,真诚真心真情待人,不论是做事还是交流,都要以诚信为先,守信承诺,这才活的踏实,才活得开心。(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阡陌交通

(2)余人各复至其家

  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便船 屋俨然

(B.)遂与外人隔 中力拉崩倒之声

(C.)设杀鸡作食 皆出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神情与苏黄不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句可以看出桃源人怎样的生活状况和待客之道?

1、田间小路  请

2、C 

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地排列着,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这类。(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1.①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2.南辕北辙或 背道而驰

3.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繁琐) B.出淤泥而不(沾染污秽)

C.清涟而不妖(洗涤)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花隐逸者也 何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学不思则罔

C.宜众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D.可远观不可亵玩 父异

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B.“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C.本文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衬托中的正衬。

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含蓄的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1. A

2. B

3. C

阅读《三峡》选段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⑶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夏水陵: (2)沿溯阻绝: (3)飞其间: (4)属凄异:

2、翻译句子(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写出选段(3)中“渔者歌曰”的内容,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并说说有何作用:

4、选段(1)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这句话在这里说明了

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

1 (1)冲上、漫上 (2)顺流而下  (3)冲荡  ( 4)延长 

2  (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⑵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

作用:烘托出秋天或“晴初霜旦”时候三峡的凄凉气氛

4.说明三峡的水流速度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 ②入门不

2、下面句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日中不至,是无信 学而不思罔 B. 学而时习者不如好之者

C.乐亦在中 仁在中矣D.相委去 人不知不愠

3、翻译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这篇短文中出现的“君、家君、尊君”,你还知道哪些谦称和尊称?试着写出4个。

1、 ①约定 ②回头看  

2、D

3、(朋友)过了中午还没有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

4、家父、家母、舍弟、舍妹、小儿、小女;令尊、令堂、贤弟、令爱、令郎......

弃官寻母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 不见母,不复还! 后行次于同州,得之。时母七十余。

注释:①嫡母:古时候,妾的子女对正妻的称呼。 ②妒:嫉妒。

③秦:陕西被称为秦。 ④诀:告别,辞别。 ⑤次:停止。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朱寿昌 B. 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 C. 后/行次于同州 D. 时/母七十余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还( ) (2)余(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

4.朱寿昌下决心弃官寻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从文中可以看出朱寿昌是个怎样的人?

1.B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还(  回来      )    (2)余(  多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从此母子分离,五十年未能相见。

4.朱寿昌下决心弃官寻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很小就与母亲分离,五十年没有见面,特别思念母亲。

5.从文中可以看出朱寿昌是个怎样的人?

为了找到母亲而愿意放弃官职,极有孝心的人。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1)人牧猪 ( ) (2)门下生共禁,止( )

2.翻译: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3.理解古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承宫的特点。

4.读完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①给,替 ②才

2.翻译:猪的主人对承宫还不回来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前往索要他的猪。

3.好学、认真、勤奋。

4.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想要收获,必须付出;好好学习,珍惜学习机会等。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与友行( (2)尊君在

(3)入门不 (4)相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

3.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1)约定  (2)通“否”,表疑问  (3)回头看 (4)丢下.舍弃

2(1)(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开了。

(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芳。

3做人要重礼守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