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画扇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负②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③家以制扇为业,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负之也。”公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④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⑤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遂尽偿所逋⑦。

注: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③某:我。④发市:开张。⑤判笔,判案用的笔。⑥踰:走出。⑦逋(bū):拖欠。(选自(宋)何莲《春诸纪闻》)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公视久之 ②非负之也

父死 ④至懊恨不胜而

2.下列句中的“之”与“即以付之曰”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市 B.齐习辞者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D. 吾欲辱

3.翻译句子

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4.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写苏东坡用画扇的义举扶贫济困的故事,表现其高尚的品格。

B.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适父死”和“所制不售”。

C.东坡只“取白团夹绢二十扇”题诗作画,表现出其作为文人的清高。

D.“争以千钱取一扇”、“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从侧面写出苏东坡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之精深。

1①仔细地; ②故意; ③恰好,正赶上; ④离开。

2D

3 (他)刚走出府门,就有欣赏、喜欢苏东坡的人(好事的人)争着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所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得分点:始,以,所持立尽,省略句)

4C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略无处 ( ) ②虽乘御风 ( )

多趣味 ( ) ④引凄异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举例说明文中三峡山水的特点

 山:                            

水:

5、你认为文中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同“缺”,缺口  ②奔驰的快马 ③确实、实在 ④连续

2、①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②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势连绵高峻。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水的凶险、迅疾、清澈

5、渲染悲凉气氛,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现过往三峡旅人的哀伤心境,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艺术力量,有情景交融之妙。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__,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心之 ( )   ⑵神寒骨 ( )  

⑶而适于余( )    ⑷乐而不能也( )  

2.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百许头 以为师矣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临水而
  C.于是《八愚诗》 属予文以记之

D.寂寥而莫我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⑵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乃记之而去”。“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作者在空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衬托潭水清澈。“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则从正面直接写愚溪的清澈减低,光洁如玉。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潭源流的蜿蜒曲折。“不可以溉灌”“大舟不可入也”“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连用五个否定词,交代了作者以“愚溪”命名的原因。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忧伤与凄凉。“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则表现了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

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⑴对……感到快乐⑵使……凄凉⑶像(好像)类似⑷离开(离去)

2.C(创作,写作)

3.⑴(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⑵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⑶(愚溪的河道)幽暗狭窄,蛟龙对它不屑一顾,不能在此兴风弄雨,愚溪(它)没有利于人的地方。

4.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一句并不是表达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

5.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文言文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处 阙:通缺,中断缺少B.妙用真人祠 谒:拜谒

C.属引凄异 属引:吸引D.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悉:全、都

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下面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B.[乙]文描绘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C.[甲]、[乙]两文都是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D.[甲]、[乙]两文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甲]、[乙]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1、C

2、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很有趣味;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3、C

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1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2;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3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4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

注释: 1 相:辅佐 2荣:荣华显贵 3畏:同“威”,威严 4由:奉行,遵从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慢则不能励精 (淫:淫乱)  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

B.年与时驰 (驰:迅速逝去)   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C.子无鲁国骄士(以:因为)  守之以者(恭:谦逊有礼)

D.君子之行 (夫: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周公之曰 (诫:告诫)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

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

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2分)

1.A

2.(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3.D

4.要立德、修身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题记》)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①〔缞绖(cuī dié)〕丧服。②〔亟(jí)〕急迫地。③〔寓居士人〕指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④〔赗(fèng)敛棺椁〕指下葬用的物品。⑤〔怃然〕怅然失望的样子。⑥〔赒(zhōu)〕救济。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杂然而前 陈:

(2)范文正公邠州 守: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翻译:

(2)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翻译:

3. 在古汉语中,“毕”有下面三个解释,文中“使毕其事”中“毕“的意思是 。(填序号)

①轻快,敏捷。 ②完成,结束。 ③全部,全都。

4. 甲文中“太守”与“滁人”同乐,乙文中“范文正” ,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1.答案:(1)摆开  (2)做州郡的长官(做太守)

2.答案:(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他)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予他们重金救济

3.答案:②

4.答案示例:因“士人”而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词语: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 馨:

(3)谈笑有鸿 鸿: (4)无案牍之形 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 翻译: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

(3)往来无白丁 翻译:

3.原文填空:

(1)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 ),( )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 )

4.《陋室铭》一文语句精炼,琅琅上口,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句,并说明理由。

答:

1.  名:出名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劳:使…劳累

2.(1)没有丝竹等奏乐的声音来扰乱耳朵

   (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罢了)。

   (3)一起交往的没有没学问的人。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答题示例:

   (1)我最喜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生动的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暗示了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

   (2) 我最喜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因为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苔痕对草色,上阶绿对入帘青,句式整齐,生动的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且富有生机,暗示了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故患有所不也     辟:_ _

(2)人皆有,贤者能勿丧耳 之:__ _

(3)尔而与之 蹴: __

(4)是亦不可以乎 已:__ __

2.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文中所说“甚于生者”指的是__ __,“甚于死者”就是__ __。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见利忘义,那是因为他_ __。

4.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 __论证和__ 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或历史上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列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1.

(1)  辟:__通“避”躲避__

(2)  之:__代词代指“舍生取义”的思想__

(3)  蹴:__用脚踢__

(4)   已:__停止__

2.  __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__

3. ____, __不义__。_失其本心__。

4. _道理__ __举例_

__事例:①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挂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人物。②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生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极其长久深远,正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敬仰!__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溪而渔    临:__ __

(2)西南诸峰 其:_ __

(3)饮少醉 辄:__ __

(4)醉翁之不在酒 意:__ 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选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1.(1)   临:____

(2)  其:__代词代指滁州__

(3) 辄:____

(4)  意:__情趣__

2.

(1)__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__

(2)__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太守,(他)喝醉了。__

3.__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乐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想借此排解忧愁的复杂感情。__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患有所不也     辟:__

(2)是故所欲有甚生者 于:__ __

(3)尔而与之 蹴:_ __

(4)是亦不可以乎 已:__

20.翻译段①中画线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22.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请按照其论证思路将下表补充完整。(4分)

舍鱼而

取熊掌舍生而

取义A.:_ __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__ __

乞人不受嗟来之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举例论证、

C.: __

D.:____

1.

(1)辟:__通“避”躲避__

(2) 于:__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__

(3)  蹴:__用脚踢__

(4) 已:__停止放弃__

2.__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罢了。__

3.__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__

4.

A:__比喻论证__

__正反对比论证__

C:__对比论证__

D:__舍生取义__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