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于园》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①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②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③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④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⑤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⑥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瓜洲五里铺 _________ (2)非显者 _________

(3)实奇 _________ (4)坡植牡丹 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_________________

(2)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__________

3.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_____________

4.第②③④⑤句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文中第⑥句,不是说的于园,与文章内容没什么联系,应该删去。你认为第⑥句应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

1.水边停船的地方;投下名帖;因为;沿着。

2.略

3.特点是假山奇特。三个方面“以实奇”、“以空奇” 、“以幽阴深邃奇”。

4.不能。根据游园顺序来安排顺序。由前而后的顺序。

5.不能。瓜洲众多园林和于园一样,凭借假山而有名。这一层不仅写了假山建筑的过程,而且也赞颂了能工巧匠和主人的艺术构思。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仲永之通悟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声,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 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之为众人 卒:___________________

(2)则其受于人者不 至: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幸而在穷僻之 域:____________________

(4)终无于天下 济: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终于  (2)达到  (3)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4)帮助

2.(1)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2)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__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__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4.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年九十 且: (2)始一焉 反:

(3)磨铁杵 方: (4)媪自姓武 言:

2、下列几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置土石 无陇断 B.惧不已 如土石何

C.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应 D.操蛇之神闻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这两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相同的启示,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

1、(1)将要、快要 (2)返回 (3)正在 (4)说

2、D

3、(1)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能改变,竟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2)李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4、要点: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治水必躬亲

钱泳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链接】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有浅深 (2)有曲直

(3)布袍缓带 (4)宿公署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断句。(标两处)

即 散 其 家 之 所 有 与 乡 里 贫 乏 者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非咨询不穷其致。

(2)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

4.比较甲乙两文,你认为海瑞和张养浩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1.(1)水停聚的地方。(2)这里指河流的形势。(3)宽束衣带。(4)只。

2. 即 / 散其家之所有 / 与乡里贫乏者。

3.(1)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2)夜晚就向老天祷告,白天就出去赈济饥饿的民众。

4.都勤政,都廉正,都关心民生疾苦,都深受民众爱戴等。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常之(    ) ⑵行百余里(    ) 

求其能千里也(    ) ⑷一食尽粟一石(    )

2.下面各组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以千里也。 ②骥不其力。B.、①真无马邪?  ②称德也。

C.、①执策临之。  ②介胄驰。 D.、①虽有千里能。 ②故常奇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⑵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4.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1.⑴对……感到好奇 ⑵等到 ⑶怎么 ⑷有时 

2.C

3.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

⑵(给它)披上战甲奔驰起来,它开始好像跑得不很快。

4.要善于考察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    急应河阳役,犹得晨炊

B.沉竞跃    沙鸥翔集,锦游泳

C.泠泠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D.有时日    胡不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B 

2.(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

夹岸高山,皆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猛浪若(        )

(2)蝉则千不穷(        )

(3)鸢飞天者(        )

(4)经纶世务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文章开篇就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在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清、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最后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描绘行旅山水,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是骈文中少有的佳作。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自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特点。

C.“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作者以动写静,给本来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获得功名后在大自然中陶醉的心情。

 1.(1)(马一般)飞奔 (2)通“啭”,这里指蝉鸣声 (3)至 (4)筹划,治理 

2.(1)这些山凭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他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2)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山高 树多 景美 

4.D 

【甲】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①,牛衣古②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浣溪沙》③)

【注释】 ①缲(sāo)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缲”同“缫”。 ②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 。③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1.用你自己的话解释【甲】词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请分析两首词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1.我将使尽气力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 

2.示例:【甲】词刻画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等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乙】词刻画了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从“敲门试问野人家”中的 “试问”一词看出了词人既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乐羊子妻

河南①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②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③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④。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⑤断斯织也,则捐失⑥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注释】 ①河南:汉袭秦制,地方分郡县,郡上设部。郡,相当于地一级行政区。河南郡今河南省西北部。②污其行:这里是玷污自己行为的意思。③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时腰伸直,示敬之意。④成于机杼:今语要倒过来说,在织布机上织成。机,最早就是指织布机。杼,机上的梭子。⑤若:假若。⑥捐失:即失去,这是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捐,也有“失”义。⑦积学:积累学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羊子尝行路,得金一饼 

(2)妻乃引刀机而言曰 

2.翻译下列句子。

(1)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2)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3.第一段,乐羊子妻批评丈夫的什么错误?为了说服丈夫,她引用了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是什么?

1(1)丢失

(2)快步走

2.

(1)长久出外,怀有思念之情,没有什么特殊的事。

(2)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又回去修完自己的学业。

3.行路拾遗。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无与为乐者 念:思念,想念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水陆草木花 宋何罪

B.李唐来 屠后断其股

C.濯清涟不妖 丁壮者引弦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且置土石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庭院的地面,积水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织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B.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织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C.庭院的地面,积水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织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D.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织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C.“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多种表达方式。

1A

2B

3D

4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