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备胡 请军礼见

B.天子先驱至,不入 至于亚夫,可而犯邪

C.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亚夫传言开壁门 

D.不闻天子之 上乃使使持节将军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一组是 ( )

①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 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③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④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⑤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⑥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

A. ①③⑤ B. ① ② ⑥ C. ③④⑥ D. 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文帝六年,为防备匈奴大举入侵,朝廷任命刘礼、徐厉、周亚夫等人为将军,分别在霸上、棘门和细柳等地驻守。

B.汉文帝亲自到各地军营慰劳军队,在霸上、棘门非常顺利,但在周亚夫的驻地却遇到阻碍,迟迟不能进入细柳军营。

C.汉文帝深明大义,严守军纪,拉着马缰绳缓缓步行,手扶车前横木,神色庄重,对军容严整的将士表达诚挚的敬意。

D.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典型的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了汉文帝圣明大度的天子风范。

1. 2.B(A.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介词,按照。B.都是动词,能够。C.副词,于是,就/副词,才。D.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动词,下诏书。)

3 . ①把守军营门的官兵对跟随天子的车队说:“将军有令,在军营中不能赶着马车奔跑。”(采分点:壁门吏士—把守军营门的官兵;从属—跟随;约—命令、规定;驱驰—驱车奔驰;句子组合不顺畅酌情扣分)

②他们的将领一定会被(敌人)袭击而成为俘虏。至于周亚夫,怎么能够侵犯呢!

(采分点:其将—他们的将领;固—一定、必然;袭而虏—被(敌人)袭击而成为俘虏;可得—怎么能够;句子组合不顺畅酌情扣分)

4、. A(②④⑥都是间接表明周亚夫从严治军)

5.C不是“拉着马缰绳缓缓步行”,而是站在车上拉着马缰绳缓缓行进。如果“步行”,则无法“手扶车前横木”。                                                   

阅读《木兰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这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军缘由,辞官还乡详写,而对征战的艰辛,生活的寒苦,便几笔带过。

B.、“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句话应用的"互文"的手法.。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正面描写木兰战功赫赫。

D.、“万里赴戎机”指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指战事。

2、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1C

2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所以,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遇其叱咄 ( ) (2)援疑理 ( )

(3)今人可不乎 ( ) (4)若既不出(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益慕圣贤之道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则习染而不自觉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

  

1.   有时  询问   勤勉,努力   门 

2、B

3、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4、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木兰诗 (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关山若飞( ) (2)朔气传金柝( )

(3)驰千里足( ) (4)木兰不用尚书郎( )

2.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选文画线部分简略地描写了战争过程,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略写战争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汉语中,许多成语也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如“五颜六色”“南征北战”等,请你再举出两个用了互文手法的成语

1. (1)度,越过(2)朔气:北方的寒气(3)愿:希望(4)不用: 不为,不做

2. (1)不远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过去一样快。(2)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3.因为木兰诗着力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写木兰的深明大义、爱国爱家、不慕荣华、勇敢善战.而战争是与这样的中心关系不太大的,所以略写.

4 夸张,描写了皇帝对花木兰赏赐很多,从而衬托出花木兰的赫赫战功。

5.万紫千红,五花八门,三言两语,南来北往等。

阅读《卖油翁》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卖油翁》选自 ,作者是___(朝代)的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① 有卖油翁担而立( ) ② 之,久而不去( )

③ 但微之 ( ) ④ 以钱其口 (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② 康肃笑而遣之。

4.本文通过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入葫芦告诉我们____ 的道理。(填一成语)

略 

诗文欣赏站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谈笑有鸿儒( ) (2)无案牍之形( )

(3)陶后有闻( ) (4)乎众矣 (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4.乙文中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1) 大    (2)使……劳累     (3) 少      (4) 当 然

2.(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2)我唯独喜欢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

4. 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阅读课外文言文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 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

                                      

②余曰:“鼠何名老虫?”

                                      

2“余惊错欲走”是的原因是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我在长洲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住在客栈里(重点字“官”“以”)

  ②我问他:“老鼠为什么叫老虫?”(重点字“名”)

2.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阅读《核舟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下面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 ( )

A.佛印类弥勒 哀转久《三峡》 B. 高二黍许 珠历历数也

C.启窗计其长曾不盈寸D.中轩敞者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2.有人认为将核舟记第二段中的“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改成“闭之,则左右刻着苏轼的诗句,十六个字,石青糁之”更为简洁,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1.D

2不好,原文引用了苏轼前后《赤壁赋》的句子,照应前文,暗示核舟主题,为核舟增添了文学色彩(或暗写了核舟周围的优美环境;)从原文可以很清楚看清这些到底是什么字,更能表现雕刻者技艺之高超。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由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伯牙善鼓琴 ②卒逢暴雨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④吾于何逃声哉

2、翻译下列句子

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1略

2略

(甲)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出相扶将 ( ) (2)对镜花黄( )

(3)习骑( ) (4)鞍马(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3.用一句话概括甲文的段意

4、品味甲文“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1、(1)外城  (2)通“贴  (3)少年时  (4)买

2(1)同行多年,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2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3、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