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则第二板已具 百废具兴
B. 有奇字素无备者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 不以木为之者 醒能述以文者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隶而从者
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字平如砥 砥:
(2)用讫再火令药熔 讫: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持就火炀之。 翻译:_________
(2)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翻译:_________
13.活版印刷中为什么用胶泥做字模?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2分)
答:
10. 答案:C
(2分)
11.答案:(1)磨刀石 (2)完毕
(共2分。每小题1分)
12.答案:(1)把它拿到火上烤。
(2)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
(共2分。每小题1分)
13.答案要点:①刻字方便 ②不易变形 ③便于取用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长堤-水乡陆途
沈括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注释】陆途:地上的道路。病涉:苦于涉水行走。泽国:低洼积水之地。籧篨:芦苇。漉:淘干。实:填塞。汱:排水。
14.文中“亦如此”中的“此”的意思是 。(1分)
15.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人们“欲为长堤”遇到的困难是什么?(2分)
16.选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什么特点?(2分)
14.这样
15.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
16.修筑长提 有智慧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2—15题。(12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选自《陈涉世家》)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____________)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____________)
1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A.辍耕之垄上
B.怅恨久之
C.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D.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你如何评价他们的这种做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适逢 (2) 逃跑 13.A 14.(1)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15.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评价: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示了陈胜、吴广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意思对即可)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1(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2.略
3.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4.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现代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
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举: (2)任 :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5.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答:
6.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答:
1.《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2.(1)被选拔(2)责任,使命
3.D
4.(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
5.(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6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选自《论语》)
注:①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②疏:粗粮。③肱:胳膊。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4.通过阅读甲乙两文,可以看出孔子和刘禹锡相同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1.C
2.1别人都承受不了那样的愁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
2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3. 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备胡 请以军礼见
B.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C.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D.不闻天子之诏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一组是 ( )
①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 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③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④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⑤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⑥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
A. ①③⑤ B. ① ② ⑥ C. ③④⑥ D. 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文帝六年,为防备匈奴大举入侵,朝廷任命刘礼、徐厉、周亚夫等人为将军,分别在霸上、棘门和细柳等地驻守。
B.汉文帝亲自到各地军营慰劳军队,在霸上、棘门非常顺利,但在周亚夫的驻地却遇到阻碍,迟迟不能进入细柳军营。
C.汉文帝深明大义,严守军纪,拉着马缰绳缓缓步行,手扶车前横木,神色庄重,对军容严整的将士表达诚挚的敬意。
D.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典型的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了汉文帝圣明大度的天子风范。
1. 2.B(A.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介词,按照。B.都是动词,能够。C.副词,于是,就/副词,才。D.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动词,下诏书。)
3 . ①把守军营门的官兵对跟随天子的车队说:“将军有令,在军营中不能赶着马车奔跑。”(采分点:壁门吏士—把守军营门的官兵;从属—跟随;约—命令、规定;驱驰—驱车奔驰;句子组合不顺畅酌情扣分)
②他们的将领一定会被(敌人)袭击而成为俘虏。至于周亚夫,怎么能够侵犯呢!
(采分点:其将—他们的将领;固—一定、必然;袭而虏—被(敌人)袭击而成为俘虏;可得—怎么能够;句子组合不顺畅酌情扣分)
4、. A(②④⑥都是间接表明周亚夫从严治军)
5.C不是“拉着马缰绳缓缓步行”,而是站在车上拉着马缰绳缓缓行进。如果“步行”,则无法“手扶车前横木”。
阅读《木兰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这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军缘由,辞官还乡详写,而对征战的艰辛,生活的寒苦,便几笔带过。
B.、“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句话应用的"互文"的手法.。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正面描写木兰战功赫赫。
D.、“万里赴戎机”指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指战事。
2、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1C
2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所以,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或遇其叱咄 ( ) (2)援疑质理 ( )
(3)今人可不勉乎 ( ) (4)若既不出户(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益慕圣贤之道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则习染而不自觉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
1. 有时 询问 勤勉,努力 门
2、B
3、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4、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