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各项中加点文言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散步)
C.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大概)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月色人户(窗户)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面对选文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B.本文情思如水,汩汩而流,信笔抒意,随物赋形,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C.本文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句反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作结,提示了不乏良辰美景,但缺乏闲适赏景之人的意旨。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题库:教案备课库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0-12-31 00:22:48
免费下载:《丹江口市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八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试卷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各项中加点文言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散步)
C.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大概)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月色人户(窗户)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面对选文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B.本文情思如水,汩汩而流,信笔抒意,随物赋形,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C.本文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句反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作结,提示了不乏良辰美景,但缺乏闲适赏景之人的意旨。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本题关键词:行夜,丰元牌至和茶,夜间睡眠气短憋醒,日月星牌日月星康乐酒,夜惊,夜盲,夜啼,《子夜》,二十六味通经散,望色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