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 (1)徐公 来,视之 孰: (2)吾妻之我者 美:

( (3)门庭若 市: (4) 时时而进 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皆以美于徐公 译: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结合本文内容,概括说明邹忌讽齐王与齐国最终“战胜于朝廷”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4分)答:

(1)仔细  (2) 以(认为)…… 为美    

 (3)集市     (4)间或、偶尔

2.(1)(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2)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励。(或: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大小官吏及百姓,受上等奖励。)

3.答案示例一:

邹忌让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很严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谏言。齐王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广开言路,革除弊端。群臣纷纷进谏。齐国得以形成了政治修明的大好形势。

答案示例二:

邹忌让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很严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谏言。齐王于是广开言路,行三赏以鼓励批评朝政者。群臣纷纷进谏。齐国国势强盛起来。

 “齐王认识受蔽严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谏言”;“齐王除弊”;“群臣进谏”;“齐国形成大好形势”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请缚一人,王而行 人恒然后能改

B.或异二者之者也

C. 吾欲辱之,何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要离刺庆忌也 甚矣,汝不惠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3分)

愤怒

--- ------ --------


4.【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2分)

5.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靠

取胜。(2分)

1.D

2.(1)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2)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3.威胁  害怕(色挠)  道歉

4.郑重  

5.勇敢  智慧

阅读【甲】【乙】两文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天下缟素 ( ) (2)徒有先生也( )

(3)王曰:“何?”( ) (4)齐人善盗乎( )

2.翻译下面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乙】文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4.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取胜。

1.(1)穿丧服  (2)因为 (3)犯罪 (4)本来

2.(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变了脸色,直身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3.想羞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

4.勇敢  智慧(意对即可)

《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以先帝遗德 ( ) (2)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

(3)引喻失 ( )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诸葛亮在本奏章中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 的真挚情感。从选文中来看,“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1(1)发扬广大    (2)给予 (3)适宜,恰当  (4)痛心、遗憾

2(1)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或“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  (2)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3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2分)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2分)

4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或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阅读《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难之( ) 遂携如初( ) 王欲所携人( )

2.“歆辄难之”的“之”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他为何对此感到为难呢?

答:

3.华歆为什么不愿意抛弃所携之人呢?

答: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幸尚宽,何为不可?

译:

⑵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

5.从华歆、王朗所作所为中,你能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答:

1.当即;救助;扔掉、抛弃

2.是否携此人同行。自身尚外难中,船小人众,后有贼兵 

3.“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4.翻译(略)

5.做人要讲求诚信(帮人要帮到底),不要轻诺寡言(轻许诺言)

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①,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②。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③,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④晏殊。执政莫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加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阙下:殿下。②择胜燕饮:择胜景之处宴饮。③各为燕集:各自饮宴欢会。④批除:御点上任。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值: ②执政莫所因:

【小题2】下列句中的“于”与“荐之于朝廷”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行者休于树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来]

C.、苛政猛于虎也D.、余将告于莅事者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①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小题4】选文中的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分析。

[51fe57b8d9eefba0.jpg]【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注意1句中的“惟殊、谨厚、为”的含义。2句中“轩邈、直指、千百”的[81b5687811274cbd.jpg]

阅读《陈涉世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会天大雨 会: (2)度已失期 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

3.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

起义的导火线是: ○1 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是: ○2

1(1)会”是“适逢”的意思。(2)估计

2 (1)同样是死,为什么不为国家而牺牲呢(2)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装称作公子扶 苏,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的百姓反秦,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 起义的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是:篝火狐鸣,鱼腹藏书。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又何焉 间: (2)小惠未 徧:

(3)神弗也 福: (4)牺牲玉帛 牺牲:

(5)望其旗靡: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2分)

5.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1.(5分)(1)参与 (2)“徧”通“遍”,普遍、遍及(3)赐福、保佑(4)古代祭祀用的极品,指猪、牛、羊等。(5)倒下(每词1分)

2.(4分)(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分)。(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2分)。(意思对即可)

3.(2分)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1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1分)

4.(2分)大国难测,怕有埋伏(1分);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1分)(意思对即可)

5.(2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

(二)刻舟求剑(11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选自《吕氏春秋》)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

舟 已 行 矣 而 剑 不 行 求 剑 若 此 不 亦 惑 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其剑舟中坠于水( ) (2)吾剑之所从坠( ) (3)不亦乎(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选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3分)舟 已 行 矣 / 而 剑 不 行/ 求 剑 若 此/ 不 亦 惑 乎!

2. (3分)(1)从 (2)这 (3)迷惑,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

3. (3分)楚国有一个涉水过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落进了水里。

4. (2分) 世界上的事物,总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考虑这种变化。

阅读理解

乘 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后//贼追至 B.宁可以//急相弃邪

C.人不知//而不愠 D.余闻之也//久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携如初( 救助 ) B.歆难之(当即 )

C.三十而( 成功 ) D.不能前时之闻(相当)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南宋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东汉到晋代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B.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比两个人在面对同一求助者的不同表现来表达中心的

C.本为行文简洁,通过人物的片言只语和行为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D.华歆遇事冷静,沉着,她不轻易助人,但帮人就帮到底,王朗则显得虚伪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⑵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5.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1.B       2. C      3.A

4.⑴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

   ⑵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5.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