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按要求回答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王(fú)然怒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qiǎng)地耳

C.怀怒未发,休(jìn)降于天 D.流血五步,天下(gǎo)素

2.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安陵(易:交换) B.秦王不(悦:通“悦”,高兴、愉快)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充) D.秦王色(挠:阻挠)

3. 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秦王使人安陵君日 ② 太守

B.① 秦王不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

C.① 安陵君其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

D.① 终守之 ②借子杀之

4.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许寡人/ 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C.亦免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其受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6.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1 B

2 D

3 B

4 B

5 C

6 C

大义感人

楚昭王遭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注】楚昭王遭阖庐之祸:指吴王阖庐伐楚,五战,楚王败。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一处)

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父老反矣!何患无君

3.选文记叙了三个故事:楚昭王 ,汉高祖约法三章定基业,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了 的重要性。

附:译文

吴王阖庐伐楚,国家灭亡而出逃。父老乡亲来送他,楚昭王说:“父老乡亲们回去吧,还愁什么没有君王吗?”父老乡亲们说:“希望有像您这样的显明君王啊!”一起跟随着他,有的前往秦国,号哭着请求支援。最后终以此复国。

汉高祖刘邦率军进入咸阳以后,召集各地有声望的人说:“父老乡亲们被秦朝苛酷的刑法所残害已经很长时间了,我要在关中做王,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我来的目的,就是替大家除去以前的祸害,不是来施暴的。于是派人和秦朝官吏一起到各郡县乡邑,向百姓解释说明,百姓们都很高兴。不久,项羽所过之处残杀无辜,百姓大失所望。刘氏四百年的基业就确定于这个(时候或事件)了。

1答案: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或动宾之间。此句的主语是“刘氏四百年基业”,谓语是“定”,“于是”作状语,“矣”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应画在“基业” 和“定”之间。

2答案:父老乡亲们回去吧,还愁什么没有君王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这个句子的后半句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何患无君”。还要在理解整句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反”在这里是通假字,通“返”,“返回”的意思;“患”是“愁”的意思。

3答案:依靠父老乡亲复国 民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时,要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相关提示与要求进行正确概括。根据对首段内容的理解,不难了解到楚昭王深得民心,从“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教”,可以推断出第一空应填“依靠父老乡亲复国”。第二空要填写对第三件事的对比中得出的结论,即民心的重要性。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广故数言欲亡 亡: ②尉果笞广 笞: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士卒多为用者 为坛而盟 B. 夺而杀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祭以尉首 以刀劈狼首 D. 陈胜佐之 宋何罪之有

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生动表现出陈胜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B.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先后是:为坛而盟、并杀两尉、动员起义。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出陈胜强烈的__精神和非凡抱负。

D.“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个策略口号的提出,充分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

1答案:①逃跑 ②鞭、杖或竹板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①句中“亡”是一词多义;②句中的“笞”是词类活用。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A项中的“为”分别是“被”和“用”;B项中的“而”分别表示承接和转折关系;C项中的“以”都解释为“用”;D项中的“之”分别为“代词,他”和“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答案选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在熟练把握原文内容的基础上,逐一对各项作出判断。不难看出,B项中的先后顺序有误,正确的顺序应该为:并杀两尉、动员起义、为坛而盟。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_____________(3)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下面加点的“之”与“小大之狱”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辍耕之垄上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何陋之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1⑴参与⑵通“遍”,遍及⑶赐福,保佑

 2.C

3.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

 4.取信于民

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掘野鼠取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子卿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有改动)

【注释】①律:即汉臣卫律,与李陵同降匈奴。 ②羝(dī):公羊。 ③爵:爵位。④衿:衣衫。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单于愈益欲降之”中的“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斟酌损(《出师表》)

B.自以为大有所(《孙权劝学》)

C.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D.曾其所不能(《孟子两章》)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武既至海上掘野鼠取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苏武的“至诚”表现在哪些方面?(用文中句回答)

1.【答案】C

【试题解析】题干益:更加A 益:增加B 益:好处C益:更加 D益:增加

2【答案】武既至海上/掘野鼠取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3【试题解析】抓谓语动词,基本句式增为省略主语的谓宾句。

【答案】人的一生如同早晨的露水,转瞬即逝,(你)何苦这样长期折磨自己!(或:人生如同朝露般短暂,你为什么要长久地这样折磨自己呢!)

【试题解析】

4【答案】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文言文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 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头抢地耳 ②长跪而谢之 ( )
2、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 ”“ ”,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色厉内茬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
4、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1、①撞  ②道歉

2、怫然怒  色挠

3.唐雎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并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表示要效法。最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意近即可)

4、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文言文阅读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芳容泣而志之 (2)药之可以即愈

(3)且吾有大事未了 (4)闻言色动

2.下列句中 “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 B.贤于材人远矣 C.仓鹰击于殿上 D.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

(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4.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1(1)记:记住 (2)给……吃药 ; 吃药;用药治 (3)结束;完;了结 (4)脸色;神色;面色

2. C

3 (1)(1分)天下哪里(难道)有没有父亲的人呢(吗)?(得分点:岂)

(2)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或:当面)把原因告诉他。(得分点:为:“当告以故”句式)(句子翻译基本通顺,看得分点)

4.有孝心,知道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强,一诺千金。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吾妻之美我者”与“君美甚”中的两个“美”含义相同。

B.“闻寡人之耳者”的“闻”是“使……听到”的意思。

C. “皆朝于齐” 翻译时,应按“皆于齐朝”的语序来翻译。

D.“皆以美于徐公”一句,在“以”的后面省去了“我”。

2.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3.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停顿和翻译均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齐地方/千里。

译文: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 今齐地/方千里。

译文: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 今齐/地方/千里。

译文: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 今/齐地方/千里。

译文: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运用直言不讳的方法进谏齐王,让对方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B.在处理详略方面,文章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了概括的叙述。

C.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便于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

D.威王纳谏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5.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6.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结构严谨。全文三段,第一段“比美”,三问三答;第二段“讽谏”,三比三喻;第三段“纳谏”,三赏三变。并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设喻从实处着眼,虚写邹忌之“蔽”;说理从虚处着眼,实写“王之蔽甚”。

C.本文连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令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1a

 2b

3b

4a

5d

 6b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 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晴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1.选文开头由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写起,有什么作用?

2.文中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5.《奇妙的克隆》一文中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请以于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作用:一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低头族。

2、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明显上升。

3、略

4、加点词不能删掉。“几乎”一词表限制,若删去,句子的意思变成了人们离开屏幕就完全无法生存,过于绝对。“几乎”用在这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示例:“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手机的出现有利有弊。有了手机,人与人联系更方便,沟通更便捷;利用手机上网,自由灵活,信息量大。但是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手机引发各种情感危机,消解了社会伦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 (1)徐公 来,视之 孰: (2)吾妻之我者 美:

( (3)门庭若 市: (4) 时时而进 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皆以美于徐公 译: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结合本文内容,概括说明邹忌讽齐王与齐国最终“战胜于朝廷”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4分)答:

(1)仔细  (2) 以(认为)…… 为美    

 (3)集市     (4)间或、偶尔

2.(1)(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2)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励。(或: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大小官吏及百姓,受上等奖励。)

3.答案示例一:

邹忌让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很严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谏言。齐王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广开言路,革除弊端。群臣纷纷进谏。齐国得以形成了政治修明的大好形势。

答案示例二:

邹忌让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很严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谏言。齐王于是广开言路,行三赏以鼓励批评朝政者。群臣纷纷进谏。齐国国势强盛起来。

 “齐王认识受蔽严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谏言”;“齐王除弊”;“群臣进谏”;“齐国形成大好形势”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