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辍耕之垄上: (2)比至陈:
(3)小惠未偏: (4)必以信:
2.翻译下列句子。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译文: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辍耕之垄上 肉食者谋之
B.杀之以应陈涉 可以一战
C.陈涉乃立为王 乃入见
D.皆刑其长吏 公问其故
4.“中国成语,自成语境。”请分别写—个出自【甲】 【乙】文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1) 【甲】文:
(2) 【乙】文:
5.【甲】文中陈涉最终“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你认为陈涉起义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6.【乙】文中,战前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鲁庄公的哪一个回答才得到了曹刿的认可(用原句回答)?在曹刿看来,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
7.从陈涉起义成功的原因和曹刿的政治远见中,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呢?请简要谈谈。
答:
1.(1)停止 (2)等到 (3)通“遍“,遍及,普遍 (4)实情
2.于是(他们)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揭竿而起)(2)(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的。
3.
4.答案示例:【甲】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乙】一鼓作气,指做事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
5.顺从民意,深得民心,得到了广贫苦农民的支持和响应。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取信于民
7.答案略(从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或“以人为本”“民心所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战取胜要善于抓住时机、周密筹划准备充分”等任意角度谈论均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孰:仔细
B.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赶得上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能谤讥于市朝 谤:诽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呜呼!其真无马邪
C.燕、赵、韩、魏闻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
D.欲有求于我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邹忌从与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锐地感觉到齐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B.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前来进谏的人让朝庭门庭若市。
c.邹忌向他的妻、妾、客询问他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措辞上有细微的差别,由此体现三人与他有亲疏远近之别。
D.邹忌将治国安邦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中,有着高超的进谏艺术;同时,齐王也有勇于纳谏的胆识和气度。二人共同促成了齐国内政修明,不用兵就战胜敌国的局面。
1.D(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错)
2.A(A项中“虽”均为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即使”;B项中“其”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表反问语气;C项中“之”前者是代词,后者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项中“于” 前者是介词,介进对象,后者是介词,表比较。)
3.B(“数月之后”应为“令初下”)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研读甲乙两段,完成下列表格。
出自课文 主要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中心话题
甲段 议论 据事说理
乙段 《曹刿论战》
2.选出每组中加点的文言虚词与其他三句用法不一样的
① ②
①A.亲戚畔之B.小大之狱C.忠之属也D.封疆之界
②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以天下之所顺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
3.(甲)段中,作者着重从“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谈到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揭示了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 。(乙)段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够反映(甲)段揭示的这一实质的句子是 。最后以肯定的语气指出其结果的句子分别是 。 。
4.这两段都是写战争的,阐明的是同一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道理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记叙对活描巧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2. A C
3.得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战争的成败在于是否得民心。(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 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长跪而谢之( ) ②寡人谕矣( )
③亲尝教以兵 ( ) ④许由无天下之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于天 时宿于野
D.若士必怒 王若无兵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译文:
4.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答:
5.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答:
1.答案:①道歉 ②明白,懂得 ③兵法 ④牵累
2答案:C
3.答案:①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②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
4答案: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郑同: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
5.答案: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①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②质何敢望③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④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②顾:表示轻微的转折。③望:奢望。④厚:丰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朝廷方治朋党( ) ②顾质何敢望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译文:
3.王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1.①治理,惩治 ②怎么,哪里
2.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
3.政治磊落;敢作敢当。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②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文侯:指魏文侯,战国初年魏国国君。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一:当初。会:约定。③罢:取消。
1.下面句中的“期”与“文侯与虞人期猎”中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B.道不通,度已失期
C.期日中,过中不至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文:
(2)乃往,身自罢之。
译文:
3.魏文侯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可用文中词语回答)?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答:
1. C
2.(1)今天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2)(魏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取消打猎的约定。
3.饮酒乐,天又雨。文侯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君。
徙木偾表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 (2)来谒吴起( )
(3)予谓鞅本魏人(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译文:
5.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1.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2.(1)就,便 ( 2)拜见,拜访 (3)认为
3. D
4.(我)去放倒标帜看看,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
5.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馀⑨,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指摆好阵势。③既:尽,全部。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__之馀:__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1.(1)赐福,保佑。(2)大腿。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毋为客通②。”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③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④。”对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⑤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⑥,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注释】①薛:靖郭君的封地。②谒:引宾客进见。③言:如七言诗就是每句七字的诗。④亡:同“无”。⑤荡:放肆、任性。⑥阴:同“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益一言,臣请烹: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臣请三言而已矣。
3、“王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
4、前人在评论乙文时对“海大鱼”三字连连称“妙”,通读全文,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
5、同是进谏,两人的劝谏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
1、土地方圆;多
2、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请允许我只讲三个字就够了。
3、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王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讲真话。
4、造成悬念,使靖郭君对客所讲内容产生了兴趣。打破了进谏的限制。
5、邹忌是从生活中的事例,推己及人去进谏;客是通过打比方讲后果的方式去进谏。
阅读下面的文字节选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
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
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辍耕之垄上 擅齐之强
B. 若为佣耕 若无兴德之言
C. 遂许先帝以驱驰 安陵君其许寡人
D. 咨臣以当世之事 扶苏以数谏故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怅恨久之 怅:_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 鄙: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_________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翻译:_________
4.下面是关于选文中人物的介绍,请根据选文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人物 籍贯 成大事前的身份 评价
陈涉 ① 佣耕者 志向远大
诸葛亮 / ② ③
1. 答案:C
2. 答案:(1)失望 (2)见识短浅
3. 答案:(1)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三次到草庐中拜访我。
4. 答案:①阳城 ②布衣(平民) ③淡泊名利,知恩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