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2.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文: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译文:

5.【甲】文中齐国“ 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

1. A

2. D

3.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 (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5.【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乙】治国以民能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B.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而安陵/以五千里之地/存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窥镜而自视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皆以美于徐公 以土砾凸者为丘

C.王之蔽甚矣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冷 光之乍出于匣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客之美我者( )

(3)臣之妻私臣( ) (4)时时而间进(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

5.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请结合短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1.B

2.C

3.(1)长 (2)认为……美 (3)偏爱 (4)间或﹑偶然

4.(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5.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谏,不从。吕后使吕泽劫留侯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能不爱金帛,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吕后如其计。

汉十二年,上疾甚,愈欲易太子。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上详许之。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年皆八十余,须眉皓然,衣冠甚伟。上怪而问之,四人前对,各言姓名,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曰:“羽翼已成,难摇动矣。”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慢侮人故慢:轻慢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视

C.吕后如其计 如:依照D.愈欲易太子 易:轻视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 “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塞忠谏之路也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D.醒能述以文者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侯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爱钱财,仁厚孝顺,礼贤下士,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C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颜率:人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周君患之( ) (2)发师救周( )

(3)颜率复诣齐( ) (4)子之数来者(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子之数来者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B.寡人将寄径于梁 每假借于藏书之 家(《送东阳马生序》)

C.齐王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发师救周,而秦兵罢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译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译文:

4.“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

答:

1.(1)以……为患,担忧(2)军队(3)到(4)屡次【评分要点及说明】每个1分,提供两个解释的只要答出其中一个即可,看学生回答的问题是这些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

2. B。A项,助词 /代词;B项中两个“于”解释为“向”或“从“;C项,“于是,就”/竟然;D项,表示顺接/表示转折。

3.(1)我空间从哪条路才能让九鼎到达齐国呢?

(2)第一次击鼓,(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并不相同。

4.说法一:颜率是聪明的,但他玩的是诡计。做人做事,信义为重,颜率的谋略是建立在__欺骗的基础之上。所以,它可能救得了一时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说法二:颜率是睿智的。(兵不厌诈,颜率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品才,挽救了国家的尊严,保全了国家的利益。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宇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日:“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粱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摘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下相:古县名,在今江苏宿迁境内.②项梁:项羽的叔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辍耕之垄上( ) (2)若为佣耕( )

(3)毋妄言,族矣( )(4)皆已惮籍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人敌,不足学。

译文:

3.甲、乙两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描写方法各有何共同点?(3分)

思想性格:

描写方法:

1. ⑴停止。⑵如果。⑶抄斩门族。⑷害怕,恐惧。

2. 读书只不过是知道名字怎么写罢了,学习舞剑只能够抵挡一个人,没必要学。3. 思想性格: 清醒而敏锐的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描写方法:语言描写。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乙】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何坐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③生以乡人子谒余 ④言和而色夷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译文:

②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译文:

3.如果去掉【甲】文中加框的“酒酣”一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

4.楚王称晏子为“圣人”,马生求学过程中“流辈甚称其贤”,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晏子与马生得如此高评价的原因有哪些?

答:

1.(1)犯罪(2)通“嬉”,戏弄(3)拜见 (4)平和

2.( 1)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使(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善于偷盗吗?(2)写一封长信作为礼物,(信中的)言辞十分通顺练达。

3.“酒酣”即喝正喝在兴头上,为下文晏子驳斥楚王的挑衅言辞铺设情境,酒席中的话或真或假,若去掉这二字,就缺了这种情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1)忠君爱国(2)尽职尽责(3)机智聪慧,善于论辩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段文字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委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于是入朝见威土 B. 皆以美于徐公

才美不外见(《马说》)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C. 受上赏D. 闻寡人之耳者

乡为身死而小受(《鱼我所欲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2.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

A.能谤讥于市朝B.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灭寺夜游》)D.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答:

4.《邹忌讽齐土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

1.C

2.D

 3.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经。

4.示例一:面对邹忌“与徐公孰美”的问题,妻、妾、客的“三答”,语意相同,句式、语气各不相同,生动地写出了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不同心理。示例二:把进谏的进程分为“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写出了齐王纳谏的不同情况及效果,表现了齐王的从谏如流。

【甲】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辍耕之垄上: (2)比至陈:

(3)小惠未偏: (4)必以信:

2.翻译下列句子。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译文: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辍耕之垄上 肉食者谋之

B.杀之以应陈涉 可以一战

C.陈涉乃立为王 乃入见

D.皆刑其长吏 公问其故

4.“中国成语,自成语境。”请分别写—个出自【甲】 【乙】文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1) 【甲】文:

(2) 【乙】文:

5.【甲】文中陈涉最终“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你认为陈涉起义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6.【乙】文中,战前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鲁庄公的哪一个回答才得到了曹刿的认可(用原句回答)?在曹刿看来,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

7.从陈涉起义成功的原因和曹刿的政治远见中,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呢?请简要谈谈。

答:

1.(1)停止 (2)等到 (3)通“遍“,遍及,普遍 (4)实情

2.于是(他们)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揭竿而起)(2)(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的。

3.

4.答案示例:【甲】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乙】一鼓作气,指做事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

5.顺从民意,深得民心,得到了广贫苦农民的支持和响应。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取信于民

7.答案略(从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或“以人为本”“民心所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战取胜要善于抓住时机、周密筹划准备充分”等任意角度谈论均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孰:仔细

B.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赶得上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能谤讥于市朝 谤:诽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呜呼!其真无马邪

C.燕、赵、韩、魏闻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

D.欲有求于我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邹忌从与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锐地感觉到齐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B.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前来进谏的人让朝庭门庭若市。

c.邹忌向他的妻、妾、客询问他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措辞上有细微的差别,由此体现三人与他有亲疏远近之别。

D.邹忌将治国安邦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中,有着高超的进谏艺术;同时,齐王也有勇于纳谏的胆识和气度。二人共同促成了齐国内政修明,不用兵就战胜敌国的局面。

1.D(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错)

2.A(A项中“虽”均为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即使”;B项中“其”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表反问语气;C项中“之”前者是代词,后者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项中“于” 前者是介词,介进对象,后者是介词,表比较。)

3.B(“数月之后”应为“令初下”)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研读甲乙两段,完成下列表格。

出自课文 主要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中心话题

甲段 议论 据事说理

乙段 《曹刿论战》

2.选出每组中加点的文言虚词与其他三句用法不一样的

① ②

①A.亲戚畔之B.小大之狱C.忠之属也D.封疆之界

②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以天下之所顺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

3.(甲)段中,作者着重从“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谈到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揭示了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 。(乙)段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够反映(甲)段揭示的这一实质的句子是 。最后以肯定的语气指出其结果的句子分别是 。 。

4.这两段都是写战争的,阐明的是同一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道理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记叙对活描巧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2.  A     C

3.得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战争的成败在于是否得民心。(意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