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 余闻之也/久

C. 宋之地/方五百里

D.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 扶苏以数谏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辍耕之垄上

D. 卜者知其指意 安陵君其许寡人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为天下唱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③广故数言欲亡   

④尉果笞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

(5)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答:

(1)A (2)C

(3)①通“倡”,首发 ②写 ③屡次 ④用鞭、杖或竹板打

(4)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好吗?(5)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出 师 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臣之妻   

②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面   

③以先帝遗德   

④以忠谏之路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3)两则选文中的臣子给各自的君主提出了哪些相同的建议?

答:

(4)人们常说“忠言逆耳”,选文中的臣子是如何做到让君主接受建议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

(1)①偏爱 ②当面指责 ③发扬光大 ④堵塞

(2)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②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意思对即可) 

(3)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所选文章都属臣子向君王进谏的内容。在第二篇建议的基础上稍加概括,便可得出答案。

(4)邹忌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委婉动听,收到了比直言进谏更好的效果。诸葛亮的建议情真意切,饱含深情,做到了以情动人,让后主体会到他深挚的耿耿忠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曹 刿 论 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齐师败绩。公将之  驰:   

②一鼓作气,而衰  再:   

③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   

④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   

欲言,无可进者  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3)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

(4)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①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②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1)①驱车追赶 ②第二次 ③倒下 ④指责 ⑤即使

(2)①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②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

(3)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

(4)①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②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狄青追敌有节

狄青在泾原,常以寡当众,必以奇取胜。密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佯却;声止则大呼驰突。士卒皆如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大笑日:“孰谓狄天使勇?”时虏谓青天使也。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数。追奔数里,前临深涧,虏忽壅遏山隅。青遽呜钲而止。将佐悔不追击,青日:“不然。奔命之虏,忽止亟拒我,安知非谋?军已大胜,残寇不足利,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也。”

  [注]①狄青(1008—1057):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勇而善谋。②佯却:假装退却。③遽:突然。④虏: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声则严阵而佯却   

②前深涧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狄青一生功勋卓著,请写出他的两点用兵策略。

答:

(4)狄青不追穷寇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

(1)①第二次 ②靠近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联系课内的“再而衰”可知“再”的意思,联系“临溪而渔”便可知“临”的意思。

(2)逃命的敌人,突然停下抵御我军,怎么能知道这不是他们的诡计呢?[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落实“奔”“安”“谋”的意思。

(3)以奇取胜;稳中取胜。[解析]本文第一句写“以奇取胜”;后文写狄青在胜利时能及时停止进攻,说明其沉稳。

(4)示例:不管采取什么行动,要先熟悉情况,不可急躁冒进;要讲究策略,为自己留有余地。[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答题时可先结合注释读懂文章,然后再对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剖析,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文侯改过

师经鼓琴,魏文侯起舞,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师经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旒,溃之。文侯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曰:“罪当烹。”提师经下堂一等。师经曰:“臣可一言而死乎?”文侯曰:“可。”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桀纣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文侯曰:“释之,是寡人之过也。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不补旒,以为寡人戒。”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

  [注]①师经:乐师经(人名)。②旒(liú):古代君主冠冕边缘下垂的装饰物,类似流苏,这里指帽子。③符:凭证。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使我言而无   

之,是寡人之过也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不补旒,以为寡人戒。

译文:

(3)“师经援琴而撞文侯”后,魏文侯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请概括回答。

答:

(4)请分别对文中“师经”“魏文侯”两个人物进行简要评价。

答:

(1)①被 ②释放 [解析]古文中,“见”有表被动的意义,“释”可以按照组词解释的方法解释为“释放”

(2)将琴悬挂在城门上,用以作为我错误的凭证;(破的)帽子不要补,用来做我的警示。[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翻译。本句翻译时注意“符”“戒”的含义分别是“凭证”“警示”

(3)魏文侯先是准备依法烹煮师经,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释放师经并且把琴悬挂在城门上,不补被撞破的帽子来警示自己。[解析]可从文中“罪当烹”,以及“释之,是寡人之过也”等语句可以概括出来。

(4)师经:忠君爱国,正直不阿,敢于直谏君王之过,巧于劝谏君王。魏文侯:知错就改,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

[解析]可从文中“经援琴而撞文侯”“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是寡人之过也”“以为寡人符”“以为寡人戒”的相关情节概括出来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选文有改动)

  [注]①佼:好。②寿:保。③梁丘据:人名。④辂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⑤趣:同“促”,赶快。⑥临:治理,管理。

(1)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晏子,乘弊车,驾驽马  朝:上朝     (  )

②臣得暖衣饱 食:吃 (  )

③公使梁丘据之辂车乘马 遗:遗留 (  )

④公不,趣召晏子 说:通“悦”,高兴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是 (  )

A. 夫子禄寡耶?   辍耕垄上

B. 弊车驽马奉其身   无从致书

C. 臣足矣   皆以美徐公

D. 侈其衣服饮食不顾其行者   朝往,暮而归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译文:

(4)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

 (1)①􀳫 ②􀳫 ③✕ 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特别要注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根据语境分析实词意思,判断正误。第①句意思是“晏子入朝,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朝”在这里是“上朝”的意思,题中解释正确。第②句意思是“我能够穿暖吃饱”,“衣”“食”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理解为“穿”和“吃”,题中解释正确。第③句意思是“景公派大夫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遗”是“赠送”的意思,不是“遗留”,所以解释错误。第④句意思是“景公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说”通“悦”,是“高兴”的意思,题中解释正确。

(2)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要根据语境注意一词多义现象。A项的“之”意思分别为“的”(结构助词),“到……去”(动词);B项的两个“以”意思都是“来,用来”;C项的“于”意思分别为“对于”,“比”;D项“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转折,后者表示修饰。所以答案选B。

(3)我节制自己穿衣吃饭(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以直译为主,句意通顺”的原则。不随意改变原句的结构特点,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语句翻译通顺、完整。翻译时注意“节”(节制),“养”(供养),“先”(本意是“领先”,这里引申为“表率”),这些重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节俭,以身作则(或:能作表率)。[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概括总结。要正确解答此题,必须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可以看出晏子生活节俭,从“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可以看出晏子能够事事以身作则。

文言文阅读。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谁可而之/或异二者之

B. 解孤非之仇邪/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 无尉/去怀乡

D. 孔子之曰/不求达于诸侯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善 哉 祁 黄 羊 之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及虚词意义用法的能力。一一核对筛选。A.任用/行为。B. 你。C.诸侯国,国家/国都。 D.听说/出名。

(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按句子的意思停顿。

(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中找原因。

徙 木 偾 表

洪 迈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注]偾(fèn)表:放倒标杆。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吴 起 治 西 河 欲 谕 其 信 于 民 夜 置 表 于 南 门 之 外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一人徙之,予金   

②来吴起   

③予鞅本魏人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译文:

(5)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1)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解析]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按意思停顿。

(2)①就,便 ②拜见,拜访 ③认为 [解析]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理解能力。平时多积累。

(3)D [解析]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两个“而”都表顺接。

(4)①(我 )去放倒标杆看看,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解析]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注意语气翻译。

(5)②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解析]考查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归纳概括能力。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詹何曰 对:   

②故在身 本: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译文:

(3)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①回答 ②根本,基础 [解析]考查实词的积累与识记,“对”“本”这两个实词比较简单,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基本都能掌握。解题时,应先回忆之前学过的这些词的意思,然后再联系上下文进行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建议熟记课内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同时,加强课外文言文练习,做好重点词语的积累与识记,并对这些词语进行适当地总结。

(2)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解析]翻译题型是中考必考题型,考生失分的现象较为明显,一般因为关键字不落实造成失分,因此需要格外注意。本题中的“治身”“明”要重点翻译,是考试的得分点,省略的部分需要补充完整,整体来说难度不大。建议翻译句子应该首先正确划分朗读节奏,接着在直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连贯。在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句顺。重点的字要翻译出来,省略的成分需要补充完整。这类题需要考生既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重视内容的理解。

(3)修养自身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建议考生解决这类题型有三种方法:一、原句摘抄,从原文中找答案;二、摘录原文的重点词语回答,然后用自己的话适当的组织一下;三、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作答。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具体的选择。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⒀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加点词。

寡人反病焉 取:

2、晏子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喻,把_______比作“淮南”,_____比作“淮北”,不盗之民比作“橘”,______比作“枳”,从而推论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机智地应对楚王的刁难,成功地化解了困局。

B.楚王不知道晏子是善辩之人,自以为可以设计羞辱晏子。

C.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D.楚王狂妄自大地导演“齐人坐盗被缚”一幕,却自取其辱。

1、获得

2、齐国  楚国   盗贼

3、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