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②杀人以梃与刃 以: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__调的是 ;乙__调的是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2分)

1.(1)面刺:当面指责。(2)以:用。

2.D

3.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

5.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

(二)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3.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4.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1.答案: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2.答案: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3.答案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4.答案示例: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邹忌八尺有余( )

(2)朝衣冠 ( )

(3)我也 ( )

(4)王之甚矣( )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2

(1)长,这里指身高。

(2)穿戴

(3)偏爱

(4)因受蒙蔽而不明   

2.(1)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

(2)各级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头等奖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2)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 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 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 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②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译文:

(5)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

 (1)A 

 (2)D

 (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①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②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5)[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⑧之。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注]①谕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⑨谢:道歉。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饮 酒 人 之 常 情 欺 君 臣 子 之 大 罪 也。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B.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 ①第以实言之

②闻之,欣然规往

D. ①帝诘之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以光先帝遗德 光:   

②尝微行就饮肆中 尝:   

③使者及门 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②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

译文:

(5)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

答:

(1)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2)B 

 (3)①发扬光大 ②曾经 ③到(至) 

 (4)①这实在(的确、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候(时刻、时期、关头)啊。②如果皇上责怪您来晚了,那什么来回答?

 (5)忠实(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②愿终守之,弗敢易   

③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④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⑤岂直五百里哉   

⑥长跪而谢之曰   

⑦寡人谕矣   

⑧徒以有先生也   

(2)下面四句中与“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若是也 B. 徒以有先生也

C. 皆布衣之士也 D. 臣未尝闻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文: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译文:

③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课文中的“先王”是指    ;“布衣”是指    ,是    的修辞手法;“寡人”是指    。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    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    行为。

(5)秦王所说的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安陵君能以五十里之地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1)①给予 ②交换 ③打主意 ④违背 ⑤仅仅,只 ⑥道歉 ⑦通“喻”,明白 ⑧只

(2)C [解析]都是表示判断的句子。A、D都是否定句式;B项句末“也”字表感叹。

(3)①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寡人”是古代帝王自称,译时应用第一人称。其,是语气词,相当于“可要”“一定要”;易,交换) ②即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虽然,这里是表示未成事实的假设的情况;“于先王”,介宾短语后置,应提到动词谓语“受地”之前) ③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了。徒,只)

(4)已故的国王 平民 借代 帝王的谦称 霸道 抵抗

(5)第一问: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他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打主意。第二问: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 余闻之也/久

C. 宋之地/方五百里

D.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 扶苏以数谏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辍耕之垄上

D. 卜者知其指意 安陵君其许寡人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为天下唱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③广故数言欲亡   

④尉果笞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

(5)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答:

(1)A (2)C

(3)①通“倡”,首发 ②写 ③屡次 ④用鞭、杖或竹板打

(4)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好吗?(5)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出 师 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臣之妻   

②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面   

③以先帝遗德   

④以忠谏之路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3)两则选文中的臣子给各自的君主提出了哪些相同的建议?

答:

(4)人们常说“忠言逆耳”,选文中的臣子是如何做到让君主接受建议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

(1)①偏爱 ②当面指责 ③发扬光大 ④堵塞

(2)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②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意思对即可) 

(3)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所选文章都属臣子向君王进谏的内容。在第二篇建议的基础上稍加概括,便可得出答案。

(4)邹忌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委婉动听,收到了比直言进谏更好的效果。诸葛亮的建议情真意切,饱含深情,做到了以情动人,让后主体会到他深挚的耿耿忠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曹 刿 论 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齐师败绩。公将之  驰:   

②一鼓作气,而衰  再:   

③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   

④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   

欲言,无可进者  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3)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

(4)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①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②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1)①驱车追赶 ②第二次 ③倒下 ④指责 ⑤即使

(2)①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②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

(3)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

(4)①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②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狄青追敌有节

狄青在泾原,常以寡当众,必以奇取胜。密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佯却;声止则大呼驰突。士卒皆如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大笑日:“孰谓狄天使勇?”时虏谓青天使也。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数。追奔数里,前临深涧,虏忽壅遏山隅。青遽呜钲而止。将佐悔不追击,青日:“不然。奔命之虏,忽止亟拒我,安知非谋?军已大胜,残寇不足利,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也。”

  [注]①狄青(1008—1057):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勇而善谋。②佯却:假装退却。③遽:突然。④虏: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声则严阵而佯却   

②前深涧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狄青一生功勋卓著,请写出他的两点用兵策略。

答:

(4)狄青不追穷寇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

(1)①第二次 ②靠近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联系课内的“再而衰”可知“再”的意思,联系“临溪而渔”便可知“临”的意思。

(2)逃命的敌人,突然停下抵御我军,怎么能知道这不是他们的诡计呢?[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落实“奔”“安”“谋”的意思。

(3)以奇取胜;稳中取胜。[解析]本文第一句写“以奇取胜”;后文写狄青在胜利时能及时停止进攻,说明其沉稳。

(4)示例:不管采取什么行动,要先熟悉情况,不可急躁冒进;要讲究策略,为自己留有余地。[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答题时可先结合注释读懂文章,然后再对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剖析,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