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弗敢也 专:独占。

B.小信未孚,神弗也 福:保佑。

C.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

D.望其旗,故逐之 靡:倒下。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

4.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1.C

2.(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

3.语段(一)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

4.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甲】嗟夫!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

【乙】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无使也,臣曰不如爱尺縠也。”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释】①縠(hú):绉纱一类的丝织品。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予尝古仁人之心 ⑵吾谁与

⑶臣曰不如爱尺縠也 ⑷于是士五人任官

2.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

3.【乙】文中王斗向齐宣王进谏,这种“忧国忧君”的做法,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1.(1)探求        (2)归依  

(3)因此,所以  (4)任用,选拔

2.(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大王关心国家、爱护百姓,比不上大王喜爱(一块)绉纱(尺縠)。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后半句即得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齐师我/竹取道

B.牺牲玉帛,弗敢也,必以信/大王惠,以大易小,甚善

C.小大之狱,不能察,必以情/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D.既克,公问其/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从全文看,对鲁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鲁庄公大敌当前,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

B.鲁庄公懂得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能够取信于民,获得国人的支持。

C.鲁庄公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把握好反攻和追击时机。

D.鲁庄公在作战中善于听取曹刿的意见,充分信任曹刿的军事才能。

1B

2做大官的人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3C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服( ) (2)面(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邹忌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5.请具体分析文章某一语言特点。

1.B

2.(1)穿戴(2)当面

3.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4.邹忌是一个充满智慧、有责任心、有自知之明的人。分析略。

5.能从文章语言的浅显朴实、重复中有变化、以对话为主体、多用排比等特点中择其一进行具体合理分析,且文字通畅的即可给满分。

【甲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 弓手应声刺之

B.远近皆服其能 其真无马耶

C.学而不思则罔 遂曳矛而斗

D.见必与之决生死 轻寡人与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人三鼓(鼓:击鼓)B.公将驰之(驰:奔跑)

C.远近皆服其能(服:佩服)D.适值偷在市饮酒(适:恰好)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则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

B.乙文“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这句话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主人公都善于把握战机,从而一举取得胜利。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主人公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1A

2B

3D

4①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

②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生死吗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②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白:使……露出白木。②烛:照亮。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读其书未(全部) B.小惠未(通“遍”,遍及、普遍)

C.乃斫大树白而之曰(写)D.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牲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庞滑自知智穷兵败,自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入见

B.皆以美徐公 庞涓死此树之下

C.肉食者谋 遂成竖子

D.读书未毕 真无马邪?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B.乙文段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得益于选择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

C.甲乙两文段中,曹刿、孙膑都对战事进行了准确的预判和周密的部署。

D.甲文段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处理案件上尽了职分;乙文段孙膑因马陵之战,一战成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以战?

(2)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1A

2A

3C

4(1)凭借什么作战?

(2)(孙膑与士兵们)约定说:“晚上看见火把举起来就一起射箭”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 “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縻(mí):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⑧痹:麻痹。⑨阑:残,尽。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限加两处)。Com]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不若弃之

B.可以一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C.乃入见 乃止以待之

D.战于长勺 言于玮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

(2)神弗福也

(3)玮侦虏兵去已远

(4)玮又使人谕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文中他们的相关论述看,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关键的又是什么?

1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2.C

3.(1)通“遍”,遍及,普遍  (2)赐福,保佑  (3)离开  (4)派遣   

4.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

    枯竭了。

5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乙文中战斗取

    得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避敌锐气。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      

 (2)又久之,命坐 ( )      
2.翻译句子

 (1)觉饥甚而不敢去   

(2)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王安石具有 品质。

1.(1)第二天 (2)才   

2.(1)觉得很饥饿

   但不敢离去(2)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4.虽然位居高   官,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郈成子返璧

郈成子为鲁聘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渫过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聘:出使。②乐:乐器。③侯:何。④渫(xiè)过:重新经过。⑤倍:通“背”,离开。⑥举:举哀。

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或地名。

( ① )顾反,过( ② )而弗辞。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倍 卫 三 十 里 闻 宁 喜 之 难 作 右 宰 谷 臣 死 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乐而不乐( ) (2)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 )

(3)酒酣而送我璧( )(4)使人迎其妻子( )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

5.《吕氏春秋》多以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应属于哪一类?( )

A.功名 B.异宝 C.骄恣 D.观表

6.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 ①郈成子  ②卫

2.倍 卫 三 十 里/闻 宁 喜 之 难 作/右 宰 谷 臣 死 之。

3.(1)摆开,陈列  (2)以前  (3)把  (4)妻子儿女 

4.如果从这些迹象来看,卫国大概有祸乱吧!        

5.D         

6.文章引用孔子的话,从智慧和仁德两方面高度评价郈成子的行为,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十日/陈太丘与友

B.原三日即矣/令初,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矣/一食或粟一石

D.可无乎/男有分,女有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Com]

1A

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 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 ;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 ;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