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涉世家》选段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度已失期( ) (2)楚人怜之 ( )

(3)为天下唱 ( ) (4)乃丹书帛曰( )

2.翻译下面语句。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 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当 立 者 乃 公 子 扶 苏 (2)置 人 所 罾 鱼 腹 中

4.填空。

(1)文中叙述起义根本原因的一句是: 。陈胜为了起义,提出了“ ”的策略口号。

(2)陈胜、吴广为起义所作的舆论准备是(用两个四字短语回答):

5.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从选段中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1.(1)估计、推测    (2)爱戴       (3)通“倡”,首发    (4)写

2.(1)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 (或起来__、起义)也是死;同样(反正)都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2)扶苏因为多次(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到外面(边疆)带兵

3.(1)当 立 者/ 乃 公 子 扶 苏    (2)置/人 所 罾 鱼 腹 中

4.(1)天下苦秦久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或: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篝火狐鸣     鱼腹置书 (置书鱼腹)

5. 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表现陈胜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或:表现了陈胜果断勇敢的品质)。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表现陈涉有洞察时局的能力(有领导能力,或有推测预知的能力)。③“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或:“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表现陈涉的组织领导才干。(办事讲究策略方法,考虑问题周到,富有智慧)

重庆B.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邹忌八尺有余( )

(2)朝衣冠 ( )

(3)我也 ( )

(4)王之甚矣( )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B.听了邹忌的谏言,齐威王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客是畏怯的。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1.(1)(长,这里指身高)

(2)(穿戴)

(3)  (偏爱)

(4)(因受蒙蔽而不明)

2(1)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

(2)各级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头等奖赏。

3. A 

4.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虚心听取别人的好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进步

天津中考

阅读《陈涉世家》的节选文字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街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故言欲亡 数:屡次、多次B.尉果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C.为坛而 盟:盟誓D.将军身坚执锐 被:被子

2.下面的句子中倒装句的一项是 ( )

A.吴广素爱人B.祭以尉首

C.陈守令皆不在D.杀之以应陈涉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氏族__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

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选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D

2. B

3. A

苏州中考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两段文字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B.

夫大,难测也

A.

败绩

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当余之从也(《送东阳马生序》)

C.

D.

长勺 惧有

又 留蚊素帐中(《幼时记趣》) 人皆其精练(《梵天寺木塔》)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C

2与鲁庄公的贸然下令比,曹刿先下车察看车辙和登高瞭望敌情,从细节观察,然后作判断发命令,最终取胜,表现了他认真细致,冷静谨慎,懂战术有谋略的特点。

汕尾中考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师我/竹取道

B.牺牲玉帛,弗敢也,必以信/大王惠,以大易小,甚善

C.小大之狱,不能察,必以情/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D.既克,公问其/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从全文看,对鲁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大敌当前,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

B.鲁庄公懂得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能够取信于民,获得国人的支持。

C.鲁庄公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把握好反攻和追击时机。

D.鲁庄公在作战中善于听取曹刿的意见,充分信任曹刿的军事才能。

1. B

2. 做大官的人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者呢?

3. B

云梦田

【明】刘基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用事,旧指当权。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二处)

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l)楚王安陵君() (2)请以云梦之田之耕以食()

(3)安陵君言于王而之() (4)景睢失而退()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

译文:

4.本文所倡导的为政之道,与下列哪篇课文的主题最接近?()

A.《唐雎不辱使命》B.《曹刿论战》

C.《大道之行也》D.《醉翁亭记》

1.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2. (1)喜欢,偏爱,宠信(2)借,借出(3)答应,允许(4)脸色

3.我以为你是为楚王谋利才说了这件事,你竟然把田送给百姓以达到施恩的目的吗?

4.B

【甲】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乙】一曰:齐王好衣紫,齐人皆好也。齐国五素不得一紫。齐王患紫贵。傅说王曰:“《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紫衣进者,曰:‘益远!寡人恶臭。’”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国中莫衣紫;是岁也,境内莫衣紫。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齐桓公好服紫 服:

王以自解紫衣而朝 朝:

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 左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国中莫衣紫

齐王患紫贵

3.阅读文段甲,管仲的建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阅读文段乙,齐王好衣紫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服:穿戴;朝:上朝;左右:臣子;

2.京城里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齐王忧虑紫色的布料价格昂贵。

3. 齐桓公自己不要穿紫色衣服;齐桓公要明确表示自己厌恶紫色衣服

4.齐人皆好也;齐国五素不得一紫。


(甲)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华佗传(节选)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1]人也,一名旉[2]。游学徐土,兼通数经[3]。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4]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5],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6],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7]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8]。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9],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10],便饮其麻沸散[11],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12],缝腹膏摩[13],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14]尔。动摇则谷气[15]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16]之事,熊颈鸱顾[17],引挽腰体[18],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释:

[1]沛国谯:(qiáo)古地名,“沛国”在今安徽的北部,“谯”是沛国的一地。[2]一名旉:“旉(fū)”同“敷”。

[3]兼通数经:“经”,经书,指《诗》《书》《礼》《易》《春秋》等。[4]养性:养生。[5]又精方:“方”,处方,药方。[6]心解分剂:心解,熟悉、明白。分,分量。剂,药剂,指各种药物配合的比例。[7]舍去:离开。[8]病亦应:“应”,随即。“病亦应”,病痛就应手消除。[9]当引某许:引,延伸。许,处所。[10]刳割:“刳(kū)”,剖开,开刀。[11]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剂,比西方早1600多年,由华佗创制用于外科手术。[12]断肠湔洗:割除肠子患病部位,清洗伤口及感染部位。“湔(jiān)”,洗。[13]缝腹膏摩:缝合刀口用药膏敷上。[14]使极:使其劳累过度而觉得疲劳。[15]谷气:精气,养分。[16]导引:这里指气功。[17]熊颈鸱顾:摹仿熊悬挂(颈:通“经”,悬挂)树枝和鹞鹰转头顾盼。[18]引挽腰体:伸展腰部躯体,使各个关节活动。

1.下列语句中的“以”与(甲)文中“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固以怪之矣 C.不以木为之 D.必以分人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扁鹊望桓侯而还 走:

(2)若至,人。 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翻译:

(2)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翻译:

4.我国传统中医学的主要诊疗手段是望、闻、问、切,根据你对(甲)文的理解,你认为扁鹊对蔡桓公疾病的诊断主要靠的是哪一种诊疗手段?结合你对(甲)文和(乙)文的理解,请你分别谈一谈扁鹊和华佗对我国传统医学的主要贡献。

答:

1. D

2. (1)跑       (2)告诉  

3(1)(病)在皮肤,(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2)因此古时的仙人常做“气功”之类的锻炼,摹仿熊悬挂树枝和鹞鹰转头顾盼,伸展腰部躯体,使各个关节活动,用来求得不易衰老。

4. 第一问:望

       第二问:扁鹊:创立了“望”诊这种诊疗手段;华佗:发明麻醉药麻沸散,创立外

科手术。(如考生答‘五禽戏’也给分)

阅读《陈涉世家》的节选文字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街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故言欲亡 数:屡次、多次 B. 尉果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C. 为坛而 盟:盟誓 D. 将军身坚执锐 被:被子

2.下面的句子中倒装句的一项是 ( )

A. 吴广素爱人 B. 祭以尉首

C. 陈守令皆不在 D. 杀之以应陈涉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氏族__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

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选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D

2B

3A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可/以一战 B. 登轼/而望之

C.公问其/故 D. 彼竭/我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以(怎么)战 B. 必以(实情)

C. 小大之( 监狱) D.(虽然)不能察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

B.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

1.C(正确的划分应为“公/问其故”。)

2.B(A: “何以”应为“凭什么”;C:“狱”应为“案件”;  D:“虽”应为“即使”) 

3.C(第三段采取的是补叙的记叙方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