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原以右丞相让勃。”於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金,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道歉)B.孝文帝初立,怪平病(奇怪的)
C.内亲附百姓(随声附和)D.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顺应)
2.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B.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C.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D.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2)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
4.根据文意,分析陈平为什么能够胜任宰相的职位。
1.D
2.C
3.(1)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是些什么事呢?
( 2)右丞相周勃大为惭愧,退朝后埋怨陈平说:“您怎么不在平时教我对答这些话!”
4.把更尊贵的右丞相职位主动让给军功比自己高的周勃,心胸大度;明确主司职责,更深知自己宰相之责,坚持“居其位,知其任”,才能出众。
文言文。请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利尽南海 ( )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3)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4)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
A.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北定中原 北通巫峡
C.还于旧都 曹操比于袁绍
D.则名微而众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4.文中所说的“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具体指是什么事?用原话回答。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话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
答:
1.(1)利( 物资 ) 2)夙夜( 早晚 ) 3)抑(而且) (4)驽钝(平庸之才 )
2.( C D )
3.(1) 译文: 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2)译文: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所以在驾崩时把天下大事托付给我。
4.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答: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016届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秋季段考)文言文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加点虚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无案牍之劳行
B.若士必怒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徒以有先生也
D.仓鹰击于殿上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太守谓谁
B.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其许寡人 时人莫之许也
D.否,非若是也 是谓大同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1A
2D
3C
齐攻宋, 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在。使者还,曰: “齐寇近矣, 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 恶①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 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向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 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 左右皆曰:“向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
寇至, 王自投车上, 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
注释:恶:wū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在( ) (2)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
(3)向之死者宜矣( ) (4)驰而走( )
2、与“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俯身倾耳以请 B. 策之不以其道
C. 以中有足乐者 D.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殊不知齐寇之所在, 国人甚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看,宋王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派遣(2)意料 (3)应该 (4)逃跑
2、C
3、完全不知道齐国敌人在什么地方,国人都很安心。
4、宋王是个听信谗言、昏庸,__(残忍)的人。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并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说信陵君①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②,破秦军,存赵国。赵王③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 ,不可不知也 ;我憎人也 ,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 ,不可忘也;吾 有 德 于人也 ,不 可 不 忘 也 。今 君 杀 晋 鄙 ,救 邯 郸 破 秦 人 ,存 赵 国 ,此 大 德 也 。今 赵 王 自 郊迎 ,卒然④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⑤谨受教。”
(节选自《唐雎说信陵君》)
[注释]①信陵君:即魏无忌,魏昭王之子。②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③赵王:指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公元前245在位。④卒然:“卒”同“猝”,突然。⑤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 ,魏 昭王之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仓鹰击于殿上 (2)长跪而谢之曰
(3)存赵国 (4)唐雎谓信陵君曰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怫然怒 然则北通巫峡B.赵王自郊迎 自非亭午夜分
C.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D.人之憎我也 聂政之刺韩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 有 德 于人也,不 可 不 忘 也 。
4.选文都是有关唐雎的故事,试从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的手法比较两语段的异同。
1.(1) 通“苍” (2)道歉 (3) 使……生存 (4)告诉
2. D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平民发起怒来,也只不过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往地上撞罢了。
(2)别人对自己有好处,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好处,不可不忘记。
4.( 1)相同点:形式上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2)不同点:主要是两篇文章表达的中心不同,体现了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主要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了唐雎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善于雄辩的特点;《唐雎说信陵君》一文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了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侍。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 素: ②比至陈 比:
③使公即桓楚将 将: ④是时桓楚亡 亡: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1.(1)向来(2)等到(3)带兵,统率(4)逃亡
2.(1)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
(2)我听说先动手可制服别人,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3.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有一定组织和领导能力的人。项梁是一个阴险狡诈、老谋深算,做事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臣之妻私臣 私( ) ⑵能谤讥于市朝 谤 ( )
⑶委政卿大夫 委( ) 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则已( )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皆以美于徐公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晏子使楚》)
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C.年且九十 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
D.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邹忌和淳于髡均是用什么方法劝谏齐王的?劝谏的效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 私:偏爱 ⑵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⑶委:托付 ⑷则已:罢了
2.( D )
3.
⑴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进言的,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⑵诸侯十分惊恐,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
4.简答。
两人都是采用的设喻方式,委婉劝谏齐王的,劝谏的结果都是使齐王乐于接受,从而励精图治,使齐国国力强盛,诸侯臣服。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 (2)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
(3)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__(4) 王之蔽甚矣 蔽
2、选择下列各组中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孰: 卿言多务,孰若孤?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美: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D.、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鲁肃过寻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1、偏爱 的确、实在 当面指责 受蒙蔽
2、B
3、①晚上睡觉的时候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 ②于是下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并让我听到的受上等奖赏。”
4、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戈,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日:”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系有丝绳的箭,用来射鸟。②主:掌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偏爱) B. 时时而间进 (间:偶尔)
C. 数烛邹已毕 (数:数量) D. 寡人闻命矣 (闻命:接受教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入朝/见威王 B.今/齐/地方/千里
C.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D.寡人/闻命矣
4、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A. 臣之妾畏臣 B. 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C.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 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5.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威王和景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
B.邹忌和晏子都采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C.两个文段都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
D.两个文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6.请把“文言文”【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7、【乙】文中晏子要在景公面前一一指出烛邹的“罪状”的目的是什么?
答:
1.C
2.A
3.B
4.A
5.C
6.(1)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重点词语“面”“刺”)
(2)让我们的君王因为鸟的缘故杀人。(重点词:“使”“以”)
7、让景公明白他杀烛邹是十分荒唐错误的,从而使他改变决定。
(甲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热火:点火。 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等到天亮。 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彼竭我盈 ( ) ② 望其旗靡( )
③ 会匈奴大入塞( ) ④范乃令军中褥食( )
2.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划一处)。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译文: ___________ ___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填空,2分)。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 ____________ ___ 。
5、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 ,
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1、①士气正旺盛 ②倒下 ③适逢,正遇上 ④于是,就
2、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⑴第一次击鼓气士气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大耗尽⑵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4、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5.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