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这里指穷苦的人)B.、固怪之矣(以为)

C.、为天下(同“倡”,首发)D.、今闻无罪(有人)

2.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与“辍耕之垄上”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怅恨久之B.、鸿鹄之志C.、吴广之次所旁D.、二世杀之

3.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扶苏以数谏故”中“以”相同的一项是(   )

A.杀之以应陈涉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或以为亡

4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

A.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译文:拥有土地的人笑着回答说:“你当雇工给人干活儿,怎么会富贵呢?”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译文:(他们)就在一块丝绸上用朱砂写上“陈胜王”的字样,并把它放置在别人捕到的鱼的肚子当中。

C.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现在如果将我们这支队伍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部下),号召天下民众起义,(那么)该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1 B

2 C  

3 C 

4 A          

江乙对荆宣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1)子无敢我也 食:

(2)天帝使我百兽 长:

(3)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乎? 走:

(4)虎不兽畏己而走也 知

2.翻译句子

(1)子以我为不信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1.(1)吃(2)做……领袖(3)逃跑(4)明白

2.(1)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

(2)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3)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3.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表现狐狸的聪明,而在于揭露它的狡猾,指出:有的坏人为了欺负好人和干坏事,总要找到一种势力作为靠山,打着一块招牌,掩护自己,吓唬别人。善良的人们,要学会识破这种骗术。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j i ān)焉 B. 牺牲玉帛.(bó)

C. 下视其辙.(zhé) D. 望其旗靡.(mǐ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小大之狱. ⑵遂逐.齐师

⑶公问其故. ⑷夫大国,难测.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4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1. A

2.⑴案件  ⑵追赶(追击)  ⑶原因(缘故)  ⑷推测(估计)

3.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给分点:肉食者  鄙) 

⑵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给分点:竭  盈)

4.以鲁庄公的“鄙 ”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十年春,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 ” 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 对曰: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1.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肉食者之 陛下亦宜自

B.肉食者鄙,未能谋 不蔓不枝, 香益清

C.:“何以战?”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D.一鼓气 若有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 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入见 问今是何世, 不知有汉

B.可一战 域民不封疆之界

C.战长勺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我也。

D.登轼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1. A ( 谋划) 解析: B. 长远的/ 传得远, 远播; C. 询问/请教; D. 振作/ 做、干

2. B ( 介词, 凭借) 解析: A. 于是、就/ 竟然; C. 在/ 对; D表承接或修饰/表并列

3.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 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阅读《三国演义》选段,完成(1)-(2)题。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A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A曰:“A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A曰:“A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A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A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A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A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借父之名,非英雄也。”A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A.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A.曰:“舍此之外,A.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A.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A.,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A.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A.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A.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1)A.是指

(2)概括选段故事情节。

(1)刘备(刘玄德,玄德)

(2)曹操煮酒论英雄(煮酒论英雄,青梅煮酒论英雄)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

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虞公曰:“吾享祀丰洁①,神必据②我。”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

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

‘民不易物③,惟德繄④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⑤,将在德矣。若

晋取虞⑥,而明德以荐馨香⑦,神其吐⑧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⑨,曰:“虞不腊⑩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

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

【注释】①享祀丰洁:享祀,祭祀的物品。丰洁,丰盛洁净。 ②据:保佑。 ③易物:改

变祭品。 ④繄(yì):句中语气词。 ⑤冯依:依据。冯(pínɡ)同“凭”。⑥若

晋取虞:晋,晋国。虞,虞国。下文中“虢”,读“Guó”,即虢国。 ⑦而明德以

荐馨香: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 ⑧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⑨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出走。 ⑩腊:岁终祭祀。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乡人曰 其: ②惟.德是依 惟: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B.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遂袭虞,灭之.

D. 可以.一战 宫之奇以.其族行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甲文从“

”可知,乙文从“ ”可知(用原文作答)。

16.甲文中,曹刿认为“信”(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

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什么?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793a0f1bda7bf713.jpg]

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曰:“财不足,请敛于氓。”晏子曰:“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家老:春秋时卿大夫家中的家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物喜 ____________

(2)斯人 ____________

(3)请敛于 ____________

(4)乐者 ____________

2.下列对句子朗读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是/独乐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

4.【甲】文中的范仲淹和【乙】文中的晏子所表达的观点各是什么?谁的思想境界更加高远和可贵?请阐明理由。

1.(1)因为 (2)无,没有  (3)百姓  (4)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不译

2.B(解析:然则/何时而乐耶)

3.(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2)现在居上位的人只快乐于自己的快乐,而让下民损伤自己的财产,这是独自快乐啊,不可以!

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晏子:上下同乐。范仲淹的思想境界更加高远和可贵。因为晏子只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为统治者着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入朝威王 才美不外(《马说》)

B.皆美于徐公 有好事者船载入(《黔之驴》)

C.上赏 乡为身死而不(《鱼我所欲也》)

D.寡人之耳者 不求达于诸侯(《出师表》)

2.下面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能谤讥于市朝

B.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1.C

2.D

3.从侧面衬托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

4.示例一:面对邹忌“与徐公孰美”的问题,妻、妾、客的“三答”,语意相同,句式、语气各不相同,生动地写出了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不同心理。

示例二:把进谏的进程分为“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写出了齐王纳谏的不同情况及效果,表现了齐王的从谏如流。

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又何焉( ) (2)望其旗( )

(3)惟荀罃之逼阳( )(4)先外援( )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孙仲谋攻合肥 故克

B.预料城之不能下 此何不为福乎

C.此于用气者也 京中有口技者

D.渐就衰竭之 克之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2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

[101c5b13478d1146.jpg]

[5d5a9ea5ba5fda55.jpg]

阅读《晏子使楚》中的一段文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今民生长齐不盗 皆以美徐公

B.水土也 渔人甚

C.橘淮南则为橘 君将哀而之乎

D.齐人善盗乎 以怪之矣

9.选文划线句中的“圣人”指“才德极高的人”,晏子的“德”指什么?“才”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e683341dabdaecbb.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