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
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案件) 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 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
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14、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理在哪些地方。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A
13(1)答案: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13(2)答案:“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4答案:“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分析战前、战中、战后的肉食者和曹刿的不同表现来做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仔细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缺点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偶然
11、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相与步于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D.万钟于我何加焉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3、阅读下面的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选自《古文观止》)
10.B
11.D
12. (1)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
(2)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13.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⑥亟(ji):赶紧。⑦敌:对手。⑧纵:纵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
C.绣谢曰 长跪而谢之
D.公问其故 故不为苟得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绣以精兵追诩军”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C.策之不以其道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5.从两文相关的论述看,【甲】文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各是什么?你怎样评价【乙】文中的贾诩?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
4【答案】(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楚,也一定按照实情来处理。(2)(我)不听您的话,以至于到了这般地步。如今已经战败,为什么还要追击呢?
5【答案】甲文: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抓住战争与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与辙乱旗靡之时。贾诩在作战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知己知彼,果断做出判断。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却说玄德同行军民十馀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路过刘表之墓,玄德率众将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忽哨马报说:“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
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人名)。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情节。
3.刘备自幼家贫,以织席贩履为业,而最终雄霸一方。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得以成就蜀汉大业的原因是什么?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刘玄德携民渡江”
3.刘备能以为人本。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 ② 惟欲清净
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1.①停止;②只
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阅读下面文言文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忠之属也 (4)望其旗靡,故逐之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登轼而望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以其境过清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小大之狱 / 无丝竹之乱耳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文中曹刿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1.(1)目光短浅 (2)个人专有
(3)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倒下
2.C解析: A.于:介词,在。/于:介词,向。 B.而:表顺接。/而:表转折。 C.以:连词,因为。/以:连词,因为。 D.之:助词,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1)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事情处理。(关键词:狱,虽。)
(2)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竭了。(关键词:鼓,再。)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
示例一:正义的往往能战胜非正义的。
示例二:要善于抓住机会。不论打战也好,还是做其它事情也罢,只有抓住机会,才能赢得胜利。
示例三:要注意观察,抓住细节。曹刿在追击之前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齐军真的败了,于是才下令追击,终于取得了胜利。我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抓住细节,进行分析。
示例四:要团结。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获胜的重要原因就是君臣团结,鲁庄公愿意放下架子听取下属的意见,下属愿意竭尽全力献计献策,最后打败了强大的齐军。我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阅读《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这里指穷苦的人)B.、固以怪之矣(以为)
C.、为天下唱(同“倡”,首发)D.、今或闻无罪(有人)
2.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与“辍耕之垄上”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怅恨久之B.、鸿鹄之志C.、吴广之次所旁D.、二世杀之
3.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扶苏以数谏故”中“以”相同的一项是( )
A.杀之以应陈涉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或以为亡
4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
A.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译文:拥有土地的人笑着回答说:“你当雇工给人干活儿,怎么会富贵呢?”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译文:(他们)就在一块丝绸上用朱砂写上“陈胜王”的字样,并把它放置在别人捕到的鱼的肚子当中。
C.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现在如果将我们这支队伍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部下),号召天下民众起义,(那么)该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1 B
2 C
3 C
4 A
江乙对荆宣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1)子无敢食我也 食:
(2)天帝使我长百兽 长:
(3)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走:
(4)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知:
2.翻译句子
(1)子以我为不信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1.(1)吃(2)做……领袖(3)逃跑(4)明白
2.(1)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
(2)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3)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3.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表现狐狸的聪明,而在于揭露它的狡猾,指出:有的坏人为了欺负好人和干坏事,总要找到一种势力作为靠山,打着一块招牌,掩护自己,吓唬别人。善良的人们,要学会识破这种骗术。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j i ān)焉 B. 牺牲玉帛.(bó)
C. 下视其辙.(zhé) D. 望其旗靡.(mǐ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小大之狱. ⑵遂逐.齐师
⑶公问其故. ⑷夫大国,难测.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4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1. A
2.⑴案件 ⑵追赶(追击) ⑶原因(缘故) ⑷推测(估计)
3.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给分点:肉食者 鄙)
⑵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给分点:竭 盈)
4.以鲁庄公的“鄙 ”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十年春,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 ” 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 对曰: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1.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C.问:“何以战?”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一鼓作气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 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乃入见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B.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1. A ( 谋划) 解析: B. 长远的/ 传得远, 远播; C. 询问/请教; D. 振作/ 做、干
2. B ( 介词, 凭借) 解析: A. 于是、就/ 竟然; C. 在/ 对; D表承接或修饰/表并列
3.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 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