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宗尝谓中书今岑文本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苏秦刺 ( )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禀性定 故余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成其道 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C.燧动焰发 有地臆然

D.博学成而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译文: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答:

答案:(1)①股:大腿;②知道:懂得道理。(2)A.(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 伏伽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译文:

17.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用原文语句回答)

18.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

王曰:“善。”下令…… 大悦,诏……

答:

14.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15. D

16. ⑴一年以后(过了一年),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⑵周、隋两朝的晚期 (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__(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

17. 王之蔽甚矣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18. “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 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 ②时时而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1.用常情常理衡量,文中齐王纳谏令下达之后的叙述,有夸大事实之处,请找出两处。(用原文回答)。

(1) ;(2)

19.①偏爱     ②间或、偶然

20.①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21.要点:①门庭若市;②无可进者;③皆朝于齐。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5~18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j i ān)焉B.牺牲玉(bó)

C.下视其(zhé)D.望其旗(mǐ )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小大之 (2)遂齐师

(3)公问其 (4)夫大国,难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彼竭我盈,故克之。

18.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案】

15. A

16.(1)案件  (2)追赶(追击)  (3)原因(缘故)  (4)推测(估计)

17.(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8.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

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案件) 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 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

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14、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理在哪些地方。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A

13(1)答案: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13(2)答案:“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4答案:“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分析战前、战中、战后的肉食者和曹刿的不同表现来做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徐公来,视之 孰:仔细

B.由此观之,王之甚矣 蔽:缺点

C. 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 数月之后,时时而进 间:间或,偶然

11、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A.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

B.相与步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材人远矣

D.万钟我何加焉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3、阅读下面的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选自《古文观止》)

10.B

11.D

12. (1)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

(2)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13.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⑥亟(ji):赶紧。⑦敌:对手。⑧纵:纵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肉食者,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

C.绣曰 长跪而

D.公问其 不为苟得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绣以精兵追诩军”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物喜,不以己悲

B.意将遂入攻其后也

C.策之不其道

D.寡人欲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5.从两文相关的论述看,【甲】文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各是什么?你怎样评价【乙】文中的贾诩?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

4【答案】(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楚,也一定按照实情来处理。(2)(我)不听您的话,以至于到了这般地步。如今已经战败,为什么还要追击呢?

5【答案】甲文: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抓住战争与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与辙乱旗靡之时。贾诩在作战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知己知彼,果断做出判断。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却说玄德同行军民十馀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路过刘表之墓,玄德率众将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忽哨马报说:“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

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人名)。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情节。

3.刘备自幼家贫,以织席贩履为业,而最终雄霸一方。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得以成就蜀汉大业的原因是什么?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刘玄德携民渡江”

3.刘备能以为人本。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 欲清净

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1.①停止;②只

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阅读下面文言文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

(3)之属也 (4)望其旗,故逐之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战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B.登轼望之/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C.其境过清 / 不物喜,不以己悲。

D.小大狱 / 无丝竹乱耳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文中曹刿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1.(1)目光短浅  (2)个人专有 

(3)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倒下

2.C解析: A.于:介词,在。/于:介词,向。  B.而:表顺接。/而:表转折。  C.以:连词,因为。/以:连词,因为。  D.之:助词,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1)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事情处理。(关键词:狱,虽。)

(2)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竭了。(关键词:鼓,再。)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

示例一:正义的往往能战胜非正义的。

示例二:要善于抓住机会。不论打战也好,还是做其它事情也罢,只有抓住机会,才能赢得胜利。

示例三:要注意观察,抓住细节。曹刿在追击之前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齐军真的败了,于是才下令追击,终于取得了胜利。我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抓住细节,进行分析。

示例四:要团结。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获胜的重要原因就是君臣团结,鲁庄公愿意放下架子听取下属的意见,下属愿意竭尽全力献计献策,最后打败了强大的齐军。我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