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完成22-24 题。
十年春,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C.问:“何以战?”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一鼓作气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3.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乃入见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B.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答案】22. A(谋划)
【解析】B.长远的/ 传得远,远播; C.询问/请教; D.振作/ 做、干
23. B (介词,凭借)
【解析】A.于是、就/ 竟然; C.在/ 对; D表承接或修饰/表并列
24.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分)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四川省广安市】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又何间焉 ( ) ⑵望其旗靡( )
⑶惟荀罃之拔逼阳( ) ⑷先备外援( )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孙仲谋之攻合肥 故克之
B.预料城之不能遽下 此何遽不为福乎
C.此善于用气者也 京中有善口技者
D.渐就衰竭之故 故克之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2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
【答案】25.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6.①参与;②倒下;③攻下;④准备。
27.C
28.①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会按诗情来处理。(2分)②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
29.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山东省临沂市】二、(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⑵不能名其一处也( ) ⑶无不毕肖(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⑵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1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1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
12. D
13.⑴(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
14. C
1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山东省济宁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仔细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缺点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偶然
11.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相与步于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D.万钟于我何加焉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⑵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3.阅读下面的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选自《古文观止》)
【答案】10. B
11. D
12.⑴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⑵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13.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山东省滨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⑥亟(ji):赶紧。⑦敌:对手。⑧纵:纵然。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
C.绣谢曰 长跪而谢之
D.公问其故 故不为苟得也
1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绣以精兵追诩军”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C.策之不以其道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16.从两文相关的论述看,【甲】文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各是什么?你怎样评价【乙】文中的贾诩?
【答案】12.B
13.D
14.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
15.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楚,也一定按照实情来处理。⑵(我)不听您的话,以至于到了这般地步。如今已经战败,为什么还要追击呢?
16.甲文: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抓住战争与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与辙乱旗靡之时。贾诩在作战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知己知彼,果断做出判断。
【江苏省苏州市】阅读《晏子使楚》中的一段文字,完成8-9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皆以美于徐公
B.水土异也 渔人甚异之
C.橘生淮南则为橘 君将哀而生之乎
D.齐人固善盗乎 固以怪之矣
9.选文划线句中的“圣人”指“才德极高的人”,晏子的“德”指什么?“才”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答案】8. D
9.德:维护(捍卫)国家尊严。才:他反驳时“避席”以对,提示庄严的态度。引用“橘化为帜”的说法,用类比的方法机智反驳。巧用“得无”等词表达出揣度、疑问的语气,显得委婉,不使楚王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湖南省株洲市】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 ) ②时时而间进( )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1.用常情常理衡量,文中齐王纳谏令下达之后的叙述,有夸大事实之处,请找出两处。(用原文回答)。
【答案】(一)19.①偏爱 ②间或、偶然
20.①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21.要点:①门庭若市;②无可进者;③皆朝于齐。
【甲】二世元年七月……吴广以为然。
【乙】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①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
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②,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注释】 ①谒:掌管进见的近侍。②戏:古地名。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________
(2)为天下唱 ________
(3)遣诸将徇地 ________
(4)授兵以击之 ________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扶苏以数谏故 以反者闻二世
B.宜多应者 后使者至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世乃大赦天下
D.百姓多闻其贤 皆杀其守尉令丞反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2)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
18.【甲】文中陈胜对响应起义的人预测为“宜多应者”,【乙】文中能够验证这一预言正确
的句子是哪一句?
19.【乙】文中秦二世时而“怒”,时而“悦”,时而“大惊”,这些神态变化表现了他怎
样的性格特点?
15.(1)编次 (2)同“倡”,倡导 (3)攻占(土地) (4)兵器
16.B(解析:B项两个“者”都是代词,翻译为“……的人”。A项“以”:介词,因为;
介词,把。C项“乃”:副词,表判断;副词,于是,就。D项“其”:人称代词,他;
指示代词,那里。)
17.(1)(朝廷)征发贫苦人民九百人去驻守渔阳,停驻在大泽乡。 (2)(史者)回答说:
“那不过是一群盗匪,郡守、郡尉正在追捕,现在全部抓获了,不值得担心。”
18.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
秦,不可胜数也。
19.面临强敌惊慌失措、昏庸无能。
景公闻命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②狐白之裘③,坐堂侧陛④。晏子入见,立有间⑤。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霁(jì):雨后或雪后初晴。②被:同“披”。③裘:皮衣。④陛:宫殿的台阶。⑤有间:一会儿。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婴闻古之贤君( )
(2)逸而知人之劳( )
16.翻译下列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7.文中景公觉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8.晏子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19.《捕蛇者说》和本文的统治者有何不同?
15.(1)听说 (2)安逸
16.便命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17.公被狐白之裘
18.晏子巧妙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来暗示景公,使景公顿悟。
19.前者中的统治者不体恤民情,不关心百姓的疾苦和生死。后者中的统治者虽不懂百姓的疾苦,但能够听从大臣的建议,关心百姓。
文言文阅读
楚子伐陆浑(地名)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①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②。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③。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④,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⑤。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选自《左传》)
【注释】①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②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③休:荫庇,保佑。④休明:美善光明。⑤止:限度,极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 ②虽大,轻也( )
③故民入川泽、山林 ( ) ④卜世三十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A.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D.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楚 子 伐 陆 浑 之 戎 遂 至 于 雒 观 兵 于 周 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了 _______________,就以享有天下“_______________ ”的妙论摧毁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
1.⑴①慰劳 ②即使 ③所以,因此 ④占卜
2.C
3.楚 子 伐 陆 浑 之 戎 / 遂 至 于 雒 / 观 兵 于 周 疆
4.⑴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别人是不能过问的。
⑵略。
5.楚王吞并天下的野心(意对即可) 、“在德不在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