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秦止孟尝君入秦》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君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

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编者加的)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齐国宗亲。②人事:人世间的事情。③淄:淄水。④挺:同“挻”,shān,揉捏。

⑤如:前往,去。⑥塞:要塞。⑦土偶人:用泥土捏的人。桃梗:用桃木枝刻的人。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者千数 ( ) ②不敢言人事也( )

孟尝君曰( ) ④相与( )

(2)下列句中“之”的解释与“吾西岸之土也”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欲辱之B.楚王闻之C.楚之水土D.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人 事 者 吾 已 尽 知 之 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谈谈苏秦是如何说服孟尝君不要入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劝阻,阻止) ②(本来)   ③(对……说) ④(说话、谈话 )

 (2) (  C  )                                                              

2.人 事 者 /吾 /尽 知 之 矣。

3. (1)如果您到(进入)了秦国,那么为臣就不知道您能不能回来(出来)了。

    (2) 只有叶子的形状相似,他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4.用土偶人和桃梗在“淄水至”的情景下不同的结果类比孟尝君“留齐”与“入秦”的不同结局,来说服孟尝君不入秦的。

(2016,潍坊)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其为盗之言,不喻其为盗之道,遂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几,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产育,以生吾禾,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其为盗之言( )

(2)遂垣凿室( )

(3)以生吾禾,吾稼(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宋之齐,请术     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B.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C.山泽产育     宋何罪有?(《墨子·公输》)

D.若之盗,私心     义,亦我所欲(《孟子·告子上》)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4.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3分)

1.(1) (明白)

(2) (越过)

(3) (种植)

2. D

3.(1)(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

(2)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4.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

公输(节选)

①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②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③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④楚王问其故。

⑤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⑥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设攻城( )

(2)公输盘( )

(3)所以距子( )

(4)可攻也(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杀臣,不能绝也。

3.第②段中,公输盘说的“吾知所以距子矣”,与第⑤段中墨子说的哪句话相照应?

4.《公输》全文中,墨子凭借高超的说话论辩能力让楚王和公输盘哑口无言,更重要的是显示了充分的作战实力,终于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想法。文段中墨子的实力是如何体现的?

1.(1) (表示次数多)

(2) (通“屈”,理屈)

(3) (用来……的方法)

(4) (于是,就)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3.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4.实力首先表现在战术上的丰富性(多样性),例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其次表现在安排上的预见性。例如“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2016,广安)(13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又何焉( )

(2)望其旗( )

(3)惟荀罃之逼阳( )

(4)先外援(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孙仲谋攻合肥 故克

B.预料城之不能下 此何不为福乎

C.此于用气者也 京中有口技者

D.渐就衰竭之 克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

1.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1)又何焉(参与)

(2)望其旗(倒下)

(3)惟荀罃之逼阳(攻下)

(4)先外援(准备)

3. C

4.(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而不用尽罢了。

5.示例:(1)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2)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3)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4)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荆轲刺秦王》比较阅读答案】《唐雎不辱使命》《荆轲刺秦王》比较阅读答案。”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⑾[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长跪而之( ) (2)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

(3)寡人矣( ) (4)图而匕首见( )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2)使毕使于前。

译文: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1. 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

2.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4. B        

晏子谏齐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孤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雨雪:下雪,“雨”作动词,音yù。②雾(jì):雪止天晴。③狐白:狐腋下的白毛。④闻命:听从教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婴古之贤君( ) ②而知人之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1. ①听说 ②安逸、舒适

    2.于是景公下令拨出皮衣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百姓

3.关心百姓,善于言辞,能够了解老百姓的要求,并巧妙地借古之贤君来说服国君。

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止盗。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②焉。【注释】①晒(shěn)微笑。②野宿:在郊外露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论: (2)或: (3)为:

(4)故: (5)轻: (6)安:

2、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 “上”的看法和理由又是什么?

3、“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4、“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1、(1)议论(2)有人(3)做(4)所以(5)减轻(6)何必(哪里)

2、(1)重法以禁之。 看法;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理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3、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和谐社会。

4、(1)“人不独亲其亲……女有归。” (2)“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缚者为者也 ( ) (2)楚之水土使民盗 ( )

(3)喟 ( ) (4)论而共秩(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也,盗/自度其足,而置之其 B.齐人固盗乎/是可谓学者矣

C.水土也/览物之情,得无乎 D.公之,喟然叹曰/余之,且曰

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5.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1)同“何”,什么(2)擅长,善于(3)……的样子(4)语气词

2.(A)(A犯罪/同“座”;B擅长、善于;C不同;D同情、怜悯)

3.君爱老 / 而恩无所不逮 / 治国之本也

4.(1)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关键点:“徒”、其实”)(2)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关键点:“乐”、哀”、判断句

5.  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

【甲】……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注释】逮:到。鳏寡(guān guǎ):老而无偶的男女。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叶相似( ) (2)齐之辞者也( )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4)缚者为这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人固善盗乎?

(2)所以然者何?水上异也。

(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3、用斜线划分朗读节奏,限2处。

其 实 味 不 同。

4、甲文中第二个“水土”可以解释为:

5、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只 熟悉 莫非 同“何”,什么

2.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

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我听说这样一句话,喜欢贤明的人,怜悯不幸的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3. 其/实 味/不 同

4.民风民俗

5. 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 )请指王( ) 缚一人王( ) 左右皆呼万岁( )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4. [甲]、[乙]两文中晏婴和蔺相如都有精神品质?

5. 同学们学习了《晏子使楚》都知道说话需要技巧,那么在平时与长辈的交流中应注意些什么呢?(可列出几小点)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喝酒正高兴)请指王(给…看 )   缚一人王( 到) 左右皆呼万岁(部下 )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寡人反而自讨没趣了。

(4)商议不想把璧给秦国,可臣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都互不欺瞒,何况是大国呢?

4. [甲]、[乙]两文中晏婴和蔺相如都有精神品质?

机智,勇敢,爱国(把握住中心词,且语句通顺)

5.  言之有理,且语句通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