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君子不与污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也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 , 。
3.文章结尾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莲是花中的君子。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感情。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从师读( ) ②负以致师( )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师 怒 谓 其 窃 却 弗 受。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跟从,跟随 ②背着
2.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3.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穷,没有米煮饭。)
4.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参考译文:
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字词。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
(2)箪食壶浆( )( )
(3)深入不毛( )
3.给加点字注音。
(1)胄( ) (2)驽钝( )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_______________,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1.先帝
2.亲自;用箪盛,用壶装;不长草
3.zhòu, nú
4.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5.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
③不蔓不枝___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
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多;②洗涤;③长枝蔓;④少。
2.B(B为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其余均是结构助词)
3.不贪图富贵,不追求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等。(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4.示例:我喜爱兰花,因为它象征着纯洁,它默默地绽放,为人们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一股暗香。(符合要求即可)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 ②免冠徒跣____________
③休祲降于天_________ ④天下缟素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这两段文字,简要说出唐雎和秦王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的诸多谋士在维护国家尊严和人民利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时传为美谈。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能人轶事,任选一个并简要写出其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盛怒的样子;②赤着脚;③吉凶的征兆;③白色。
2.①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②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流五步远,天下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意思对即可)
3.秦王骄横狂妄,外强中干;唐雎不卑不亢,机智勇敢。(意思对即可)
4.如“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蔺相如出使强秦却能完璧归赵”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
元 方 人 门 不 顾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期行( ) ②相委而去( )
③下车引之( ) ④入门不顾(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元方/入门/不顾或元方/入门不顾
2.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拉 ④回头看
3.①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
4.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不算失礼,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该如此求全责备;一种认为算失 礼,因为从原文中可看出,元方虽年幼,却已很懂礼,对别人说得头头是道,应该知道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两种说法言之成理均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戍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 ) (2)迨能倍诵乃止( )
2.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文中“独下帷绝编”的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的,请写出来。(至少两个)
1.⑴担心⑵等到
2.C
3.韦编三绝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论语》选自《 》,是记录__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___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不亦说乎( ) ②学而不思则罔(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不患人之不已知( )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的是什么人?表现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在阐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朝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则语录是为了告诫弟子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论语译注 孔子 弟子 儒家
2.①通“悦”,愉快②通“惘”,迷惑③通“汝”,你④担心
3.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4.意在告诫弟子要襟怀广阔,气度恢宏,养成高洁的、有教养的君子之风。
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6.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7.示例: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读书百遍,其义自现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颜回好学
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②死。孔子哭之恸③,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④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⑤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⑥,未闻好学者也。”
【注】①回: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②蚤:通“早”。③恸(tòng):悲痛之至。④鲁哀公:鲁国国君。⑤贰:重复、一再的意思。⑥亡:通“无”,没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门人益亲 ( )
(2)弟子孰为好学 ( )
(3)不迁怒 ( )
(4)不贰过 ( )
2.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篇短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更加⑵谁⑶转移⑷过错
2.不迁怒、不贰过
3.颜回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4.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会像颜回一样是个贤人了。
比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不可久居 不可名状
斗折蛇行 悉皆怪石
2.下列各项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乃记之而去 B.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C.潭西南而望 而置州以来D.为之怅然 佁然不动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回答问题。
(1)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
乙文:
(2)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停留 说出 像北斗七星 都
2.D
3.(1)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2)岸边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
4.(1)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2)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