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注解]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有子羔、原宪之贤( ) ②今人可不乎( )

2.翻译并理解“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读过本文,结合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1.即使勉励

2.人的学业,如果不是天天进取,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学习应该刻苦进取

3.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4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寝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 (2)长跪而之( )

(3)齐人固盗乎( ) (4)叶相似( )

2.翻译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

面对楚王提出的“齐人善盗”的诘难,晏子以“水土异也”之论,得出____________的结论,有力的批驳了楚王的观点。

4.根据[甲][乙]两文分析唐雎和晏子有什么相似的性格特点。

1.(1)交换(2)道歉(3)擅长·善于(4)只·仅仅

2.(2)圣人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有勇有谋不畏强暴 凛然正气 有胆有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复然。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③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⑦,门人事⑧冕如事性。

【注】①王冕:人名。②挞:打。③依:依靠,这里有寄住之意。④会稽:地名。

⑤韩性:人名。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⑦卒:死。⑧事:侍奉,服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援疑理( ) (2)色愈恭,礼愈( )

(3)暮反( ) (4)父怒挞( )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益 慕 圣 贤 之 道。

(2)窃 入 学 舍 听 诸 生 读 书。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答: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答:

4.比较【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两文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

1.(1)质:询问     (2)至:周到

(3)乃:才      (4)之:他,指王冕

2.(1)益 慕/ 圣 贤 之 道。

(2)窃 入 学 舍/ 听 诸 生 读 书。

3.(1)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因而能博览群书。

  (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4.俩人家境都贫寒;都喜爱读书,且勤奋刻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无从书以观 致 (2)从乡之先达执经问 叩

(3)色愈恭,礼愈 (4)邻舍有烛而不

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每假借于藏书家B.送杜少府任蜀州

C.然后知松柏后凋也D.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4.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

[甲] [乙]

5.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

1.(1)得到  (2)请教  (3)周到  (4)及,到

2 .C  D  

3.(1)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希望能够读遍主人的藏书。

4.[甲]抄书求师  [乙]偷光佣作

5.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得到他人的帮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君子不与污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也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

3.文章结尾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莲是花中的君子。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师读( ) ②以致师( )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师 怒 谓 其 窃 却 弗 受。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跟从,跟随  ②背着

2.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3.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穷,没有米煮饭。)

4.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参考译文:

    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字词。

(1)将军率益州之众( )

(2)食壶浆( )( )

(3)深入不毛( )

3.给加点字注音。

(1)( ) (2)钝( )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_______________,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1.先帝

2.亲自;用箪盛,用壶装;不长草

3.zhòu, nú

4.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5.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___________ ②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

③不不枝___________ ④陶后有闻___________

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多;②洗涤;③长枝蔓;④少。

2.B(B为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其余均是结构助词)

3.不贪图富贵,不追求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等。(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4.示例:我喜爱兰花,因为它象征着纯洁,它默默地绽放,为人们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一股暗香。(符合要求即可)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 ②免冠徒跣____________

休祲降于天_________ ④天下素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这两段文字,简要说出唐雎和秦王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的诸多谋士在维护国家尊严和人民利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时传为美谈。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能人轶事,任选一个并简要写出其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盛怒的样子;②赤着脚;③吉凶的征兆;③白色。

2.①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②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流五步远,天下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意思对即可)

3.秦王骄横狂妄,外强中干;唐雎不卑不亢,机智勇敢。(意思对即可)

4.如“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蔺相如出使强秦却能完璧归赵”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

元 方 人 门 不 顾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行( ) ②相而去( )

③下车之( ) ④入门不(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元方/入门/不顾或元方/入门不顾

2.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拉   ④回头看

3.①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

4.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不算失礼,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该如此求全责备;一种认为算失  礼,因为从原文中可看出,元方虽年幼,却已很懂礼,对别人说得头头是道,应该知道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两种说法言之成理均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