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6题。
①(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请用“/”标出下面的文言文句子朗读的节奏。
示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②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 ) ②时时而间进( )
③今齐地方千里( ) ④皆以美于徐公( )
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认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际交往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重要,那么邹忌劝说齐王纳谏的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②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2.①偏爱 ②偶尔 ③方圆 ④认为
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
(2)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4.写邹忌入朝讽谏和齐王纳谏后的效果。
5.①宫廷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②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③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6.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变;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去:_____________ (2)景:_____________
(3)偕:_____________ (4)求: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这句话展现的优美景色(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也是“忧”,他们“忧”的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离开 (2)日光
(3)一起 (4)探求
2.(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3.示例:月光普照大地,微风吹来,水面波光粼粼,像一层金子在跳动;映入水中的月影仿佛是浸在水底的一块白玉,圆似阳,静如水,白如雪,冷如冰。(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够运用一些常用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即可)
4.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是指忧国忧民之忧,是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迁客骚人“感极而悲”的“忧”,这是指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之情,便会忧心忡忡,更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讽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记母教铨①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②,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日:“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日:“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选自《鸣机夜课图记》)
[注]①铨:蒋士铨,清代诗人。②夏楚:这里是责打的意思。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拥 被 覆 双 足 (2)妹 何 托 焉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毕陈左右( )
(2)儿怠,则少加夏楚( )
(3)至夜分( )
(4)诸姨尝谓母日(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令铨坐膝下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铨张目视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阐述文中母亲两次流泪的不回零固。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拥被/覆双足
(2)妹/何托焉
2.(1)放在
(2)懈怠、懒惰
(3)到了
(4)曾经
3.(1)叫蒋士铨坐在(自己的)腿旁读书。
(2)蒋士铨睁开眼睛看着母亲的面庞。
4.儿子懒惰,恨铁不成钢。怜爱儿子,望子成龙心切。
5.认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钱泳《治水必躬亲》)
【乙】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景陈其利害,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①,破砥绩②,直截沟涧,防遏冲要③,疏决壅积④,无复溃漏之患。景虽俭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选自《后汉书·王景传》,有删改)
[注]①阜:土山。②砾绩:水中沙石。③防遏冲要:在要害处筑起堤坝。④壅积:阻塞积聚。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相度不得其情 情:____________
(2)必得躬历山川l 躬:____________
(3)景陈其利害 陈:____________
(4)然犹以百亿计 计:____________
2.下列文言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非咨询/不穷其致
B.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C.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D.无复/溃漏之患
3.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句子。
(1)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甲乙两段文字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 做法 | 人物形象 |
海瑞 | 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 | B._____ |
王景 | A.________________ | 勤政、俭省 |
1.(1)情况(真实情况) (2)亲自
(3)陈述(叙说) (4)计算(每题l分)
2.C(正确停顿应为: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3.(1)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意思基本正确且关键词“妄意”翻译正确可得满分。关键词翻译不正确扣)
(2)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意思基本正确且关键词“必”“举”翻译正确可得满分。)
4.A.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 壅积,俭省役费。
B.躬亲(不畏艰辛或不怕吃苦);清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范蠡
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蠢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只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止于陶,自谓陶朱公。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尊周室”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B.可以一战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D.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段主要写范蠡两次辞官的经过和原因。
B.范蠡离勾践而去,是因为勾践是个不能与大臣共患难同享福的人。
C.范蠡归还相印,散尽家财,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D.范蠡从商经营有方,治国深谋远虑,颇负盛名。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范蠡事越王勾践 事:_____________
②还反国 反:_____________
③布衣之极也 布衣:___________
④间行以去 去: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与其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B
3.①侍奉,辅佐 ②同“返”,返回 ③平民 ④离开
4.(1)私自与他的部属乘船渡海而去。(采分点:徒属、行)
(2)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让他做卿相。(采分点:贤、“以(之)为相”句式)
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1~4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昊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宣可兴矣。”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殆:一定B.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兴旺富裕
C.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控制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将:率领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利尽南海 ②父利其然也
B.①信义著于四海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C.①则名微而众寡 ②有仙则名
D.①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曹操和孙权两强,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建议分别是什么?
对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殆:大概。
2.D
3.(1)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2)“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您呢?”或“百姓谁敢不拿着饭食和水酒来迎接将军呢?”
4.不可与争锋。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阅读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3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①矣!”梁以此奇②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矣。
[注]①族:灭族。②奇:以……为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姓项氏( ) 梁与籍俱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秦将王翦所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故:所以,因此。 观:看
2.被秦国的大将王翦杀害。
3.“抱负远大”或“胸怀大志”或“才气过人”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乙】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斧柄撞其口,坠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日:“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敢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卒用其人( ) (2)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
(3)上怒,诘其故( ) (4)自当有史官书之( )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太祖乃悟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普又以其人奏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苛政猛于虎也
3.翻译下列各句。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以尚急于弹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怀齿欲讼我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某臣”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终于、最终 (2)曾、曾经 (3)责问、诘问 (4)写、书写、记、记载
2.A
3.(1)赵普脸色没有改变(或“面不改色”),跪下去(或“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了家(或“拾起撕碎的奏章回了家”)。
(2)我认为(上奏的事)比你打鸟(或“用弹弓打鸟”)的事还要急迫(或“紧急”)。
(3)你把牙齿放在怀里想要告我的状吗?
4.示例一:他们遇事都镇定自若(或“沉着冷静”)。赵普在太祖盛怒而撕碎奏章时,面不改色,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某臣在太祖因盛怒而打掉他两颗牙齿时,慢慢地弯腰拾起牙齿放在怀里。
示例二:他们都能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赵普不顾太祖盛怒极力为国家举荐人才,某臣不顾太祖盛怒劝谏太祖不要耽于游乐,要关心国事。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1~4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皇祜二年,吴中大饥,殍瑾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②,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③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蚜,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梦溪笔谈·范文正荒政》)
[注]①殍瑾(piǎo jì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
③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则有去国怀乡 ( )
②至若春和景明 ( )
③而或长烟一空 ( )
④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画句子的意思。
①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
4.范仲淹被贬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仍把天下黎民的忧乐记挂心间。这样的抱负可以从【甲】文中他说的“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看出,也可以从【乙】文中他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织修建仓库和官员宿舍这三件事看出。
1.①国都,都城 ②日光 ③全,都 ④每天
2.①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集”“锦鳞”译错一个扣l分)
②百姓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流徙”和判断句式译错一个扣分。“流徙”译为“流亡”也可,“文正”译为“范仲淹”也可)
3.A
4.【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须答全)
【乙】鼓励百姓出游(如答“纵民竞渡”或“鼓励百姓赛龙舟”也可,如答“吴人喜竞渡”或“喜欢赛龙舟”不得分),让佛寺大兴土木(修建工程)(如答“诸寺工作鼎兴”或“兴修寺院”不得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屋,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②。忽忆戴安道③,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①王子猷(yó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②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③戴安道:即戴逵,字安道。学问广博,善为文,又精通音乐、书、画。隐居不仕。④剡(shàn):今浙江省嵊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眠觉,开屋 (4)造门不前而返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甲】文“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乙】文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表现了王子猷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4.【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考虑,想到 (2)只是 (3)醒 (4)到(至)
2.(1)张怀民也没有睡,(就与他)一起在院中散步。
(2)我本来乘着兴致而来,兴致尽了就返回,何必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率性(随意)而为(大意对即可)
4.既有赏月的欣喜,又表达了作者遭贬谪的悲凉心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