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十年春,齐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加点词语。

伐我( ) 鼓作气(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八个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手法表现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军队       第一次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按实情办理。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人物对话或语言描写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罴说》

柳宗元

鹿畏貙,躯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昔云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伺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人也。捽搏挽裂而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唐宋八大家品读辞典》)

[注]①貙(chū初):兽名。也称貙虎,形状像野狸猫而体大。②罴(pí皮):熊的一种,俗称人熊或马熊。比熊大,黄白花纹,能直立行走。③罂(yīnɡ英):一种腹大口小的瓦罐。④摔(zuó昨)搏:揪住搏击,扭打扑抓。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罴之状,发人立 被:同“披”

B.为鹿鸣以感其 类:指鹿的同类

C.有力 绝:隔绝

D.摔搏挽裂而之 食:吃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楚南有猎者 望路远近

B.伺真无马耶

C.不善内恃外者 佳木秀繁阴

D.至人也 有仙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B.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C.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D.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托物喻人,借事寄讽的寓言小品。

B.选文中先描写“罴”的外形,后述其特性,重点表明其极有力,为“甚害人”张本。

C.文中的猎人能模仿百兽之音,他的不幸遭遇完全出于偶然。

D.柳宗元的寓言,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讽刺社会上种种腐败现象。

1.C   2.A   3.C   4.C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毋。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乙)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述古绐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施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

(选自《梦溪笔谈·辨盗钟》)

[注]①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②绐(dài):哄骗。③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④同职:同事。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⑤帷(wéi):围幕。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来 诉:告状

B.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C.知建州浦城县 尝:尝试

D.使人迎后阁祠之 置:放,放置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杀鬻之 出验其手

B.述古率同职祷钟甚肃 手笔录

C.至灵,能盗 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之即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包拯和陈述古两人同为知县,断案迅速,请你结合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俩在断案上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D

3.①(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状呢(或“告他私杀耕牛呢”)?

   ②于是暗地里派人用墨汁涂钟,涂了好久。

4.聪明,机智,善于利用罪犯的心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禾见曦月。

至于夏水寰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三峡七百里中 陈胜立为将军

B.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

C.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 予作文以记之

D.空谷传响,哀转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老师给出了一副没有完成的对联。请你根据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三峡_________风光好

下联:神州日新月异天地宽

1.B

2.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3.示例:山峻水清    山清水秀

阅读下面诗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如目也。”王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子用“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的比喻,让楚庄王明白了一个怎样的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担忧    于是

2.楚国的政乱兵弱比越国更加严重。(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3.知人易,知己难。(真正的明智是具有“自知之明”。或:人贵有自知之明。)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关我者,私我也;妾之关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王之蔽/甚矣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吾与徐公美 孰:___________

(2)服衣冠,窥镜 朝: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上文第③段就有这样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劝齐王取得成功,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语言交际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1)谁(2)早晨

3.众大臣冒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

4.门庭若市

5.示例:(1)尊重被劝说者,委婉劝说,这样才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 

(2)用身边小事设喻说服别人,由己及人,以小见大,既能让人感到亲切,又能将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1.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余闻之也/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以书以观 致:得到

B.录毕,送之 走:跑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担忧

D.父焉,借旁近与之 异:奇怪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每假借藏书之家 ②舅家见之

③益慕圣贤道 ④传一乡秀才观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宋濂________和________的求学经历,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联系自身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学习条件与学有所成的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D  3.B

4.(1)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尊敬而专心地)请教。

   (2)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像对待宾客一样礼待他的父亲。

5.幼年借书抄录、成年奔走求师,(只答出“幼年”“成年”不给分)后一问不设统一答案。阐明学习条件与学有所成之间的关系,语言通顺。示例:良好的天资、优越的学习环境等条件并不是学有所成的决定因素,人要有所成就,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6题。

①(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美于徐公。今齐地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请用“/”标出下面的文言文句子朗读的节奏。

示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②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臣( ) ②时时而进( )

③今齐地千里( ) ④皆美于徐公( )

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认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际交往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重要,那么邹忌劝说齐王纳谏的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②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2.①偏爱 ②偶尔 ③方圆 ④认为

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

   (2)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4.写邹忌入朝讽谏和齐王纳谏后的效果。

5.①宫廷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②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③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6.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变;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去:_____________ (2)景:_____________

(3)偕:_____________ (4)求: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这句话展现的优美景色(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也是“忧”,他们“忧”的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离开      (2)日光

(3)一起      (4)探求

2.(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3.示例:月光普照大地,微风吹来,水面波光粼粼,像一层金子在跳动;映入水中的月影仿佛是浸在水底的一块白玉,圆似阳,静如水,白如雪,冷如冰。(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够运用一些常用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即可)

4.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是指忧国忧民之忧,是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迁客骚人“感极而悲”的“忧”,这是指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之情,便会忧心忡忡,更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讽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谓母日:“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日:“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选自《鸣机夜课图记》)

[注]①铨:蒋士铨,清代诗人。②夏楚:这里是责打的意思。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拥 被 覆 双 足 (2)妹 何 托 焉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毕左右( )

(2)儿,则少加夏楚( )

(3)夜分( )

(4)诸姨谓母日(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令铨坐膝下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铨张目视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阐述文中母亲两次流泪的不回零固。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拥被/覆双足

(2)妹/何托焉

2.(1)放在

   (2)懈怠、懒惰

(3)到了

(4)曾经

3.(1)叫蒋士铨坐在(自己的)腿旁读书。

(2)蒋士铨睁开眼睛看着母亲的面庞。

4.儿子懒惰,恨铁不成钢。怜爱儿子,望子成龙心切。

5.认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