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爱;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用“/”给文中画“ ”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非 独 贤 者 有 是 心 也 人 皆 有 之 贤 者 能 勿 丧 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
(3)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______________ (4)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译文: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观点,即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孟子在本篇中颂扬舍生取义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1)通“避”,躲避(2)停止,放弃(3)凋谢 (4)求取
3.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意思接近即可,若关键词语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4.舍生取义
5.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不可以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者不可以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为谋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的事情,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做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情。不单是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人能不丧失这种思想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下去,得不到它就会死去。如果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践踏了再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道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呼尔”“蹴尔”而给的一箪食,一豆羹),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这优厚的俸禄;原先为了道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呼尔”“蹴尔”而给的一箪食,一豆羹),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这优厚的俸禄;原先为了道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呼尔”“蹴尔”而给的一箪食,一豆羹),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优厚的俸禄: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君不侮臣
刘 向
赵简子上羊肠之坂①,群臣皆偏袒推车,而虎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简子曰:“寡人上坂,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会对曰:“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简子曰:“何谓死而又死?”虎会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为死而又死。君既闻为人臣而侮其主者之罪矣!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简子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会对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②,则使③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简子曰:“善。”乃罢群臣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10分)
(选自《新序·杂事》)
[注]①坂:bǎn,山坡,斜坡。②使:动词,充当使节。③使:名词,使者。这里指外交关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身死,妻子又死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 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子曰:“善。”乃罢群臣推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4.从选文看,赵简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5.自古以来,君贵臣贱,本文却指出君侮臣对国家的严重危害,你认为其中包涵着什么思想?
1.(1)妻子和儿女(2)危险
2.(1)做人臣的侮辱他的君主,该当何罪?
(2)赵简子说:“好吧。”于是停止了让群臣推车。
3.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人君侮辱人臣的严重后果。
4.善于纳谏,知错就改。
5.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君敬臣,臣才愿为君效命;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权威)。
【参考译文】
赵简子的车子行驶在崎岖环绕的山坡上,大臣们都解衣裸臂推车,可是虎会却只扛着戟边走边唱不推车。简子说:“我上斜坡,大臣们都推车,会(却)只扛着戟边走边唱不推车,这是虎会做臣子的轻慢他的君主;做臣子的轻慢他的君主,他犯的是什么罪呢?”虎会回答:“做臣子的轻慢他的君主,是死了又死(的罪)。”简子说“什么是死了又死呢?”虎会说:“自己死,妻子和儿女死,像这样是死了又死。您已经听说了做臣子的轻慢他的君主的罪过了!您也听说做君主的轻慢他的臣子的罪吗?”简子说“作为君主轻慢他的臣子有什么罪?”虎会回答说:“作为君主却轻慢他的臣子,就会有智慧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不会为他充当使者,英勇善战的人不会为他战斗。智慧的人不为他谋划,那么江山社稷就不安全;能言善辩的人不充当使节,那么外交关系就会不通畅;英勇善战的人不进行战斗,那么边境就会遭受外来的侵略。”简子说“好。”于是不让大臣们为他推车。给士大夫们置办了酒席和大臣们共饮,把虎会当做上客对待。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昔郭①君出亡,谓其御者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
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②粱糗③。
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
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
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
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④谀而恶至言⑤。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
郭君作色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
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者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
郭君喜,伏轼而笑,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⑥,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备⑦,疏行⑧而生。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⑨者。
(选自《韩诗外传》)
[注]①郭:通“虢(guó)”,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②干脯(fǔ):干肉。③粱糗(qiǔ):干粮,或炒面之类炒熟的米麦谷物。④喜道:爱好。⑤至言:中肯的言语。⑥解:通“懈”,懈怠。⑦备:通“块”,土块或石块。⑧疏行:闲行,漫步。⑨生:通“醒”,觉醒,觉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皆以美于徐公 (2)时时而间进
(3)奚储之 (4)夫贤人如此苦乎
2.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内容。
4.“御者”认为“郭君出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5.[甲]文中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乙]文中郭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他们的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1.(1)于:比 (2)间:间或、偶然
(3)奚:为什么 (4)苦:忧苦、痛苦
2.(1)能在公众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可受到下等奖赏。
(2)天下的君主都不贤能,而唯独您贤能,因此您才逃亡呀。
3.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4.君喜阿谀而恶至言。
5.齐威王是一个虚心纳谏、广开言路的明君。郭君是一个刚愎自用、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辞的昏君。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甲]、[乙]选文,回答1~4题。
[甲]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乙]吾(指苏轼)时相与登台①览,放意肆志②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以遁③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北俯潍水,慨然大息。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④酒,瀹⑤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注]①台:苏轼被贬谪任胶州太守时所修葺的远望的土台,名为“超然台”。②放意肆志:放开心境,以尽志趣。③遁:逃隐。④秫(shú):高粱。⑤瀹(yuè):煮。
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云归而岩穴暝( )
(2)雨雪之朝( )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
(2)客未尝不从。
3.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甲]选文①②两段文字的内容。
4.[甲]、[乙]两选文在情感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注:凡回答主观试题,大意正确,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1)昏暗。 (2)早晨。
2.(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2)客人没有不跟从(我)的。
3.①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②段写滁人游乐和太守宴饮。
4.都表现出作者寄情山水(游玩之乐;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感。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3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①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苻坚:字永固,氐(dī)族贵族,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人,前秦君主,与东晋对峙。②履屐:鞋子、木屐,喻指琐细小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闻寡人之耳者( )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3)又虎视淮阴矣( ) (4)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3.你如何评价[甲]文中的齐王与[乙]文中的郗超这两个人物形象?
1.(1)传到 (2)当面指责 (3)像虎一样 (4)埋没
2.(1)大臣们都来进谏,朝廷里像市场一样(热闹)。
(2)人们当中(对此)很有不同的看法。
3.齐王虚怀若谷,善于纳谏。郗超不计前嫌,唯才是举。
阅读下面《岳阳楼记》的选段,完成1~3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政通人和;阡陌交通
B.乃重修岳阳楼;讲信修睦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未尝识书具
D.不以己悲;计日以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亦忧,退亦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什么人?这一句子所运用的句式,对表达作者的思想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1)滕子京被贬为巴陵的太守。
(2)进朝廷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3.“斯人”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句子运用的感叹和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了作者与“斯人”同道的理想和愿望。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1~4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登斯楼也 微斯人
B.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C.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文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 (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迁客骚人”因天气的阴晴变化而引发的不同心情,目的是反衬古仁人 _______,歌颂古仁人___________。
1.A
2.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不因外物的好坏或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l~3题。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愿:羡慕)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日:“无钱资。”师曰:“童予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初潭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童子苟有志( )
(2)不求资也( )
2.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这位书塾老师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四 知
范 晔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1.选出对下列加点文言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征召他)
B.当之郡,道经昌邑 (到……赴任)
C.暮夜无知者 (没有知识)
D.性公廉,不受私谒 (本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杨震所回答王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杨震品格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后一句话是杨震不肯为子孙开办产业以留下物质遗产的回答,请你指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句话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答应。
3.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我和天地神灵都知道,这是不义财,受之心中有愧,良心不安。表现了杨震廉洁高尚的人格。
4.说明杨震看重名节,把高尚清正的人品看得比物质遗产更为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l~4题。
于是余有叹①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求②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③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④之亦不能至也。
[注]①叹:感叹。②夷:平坦。③求:探求。④相:帮助,扶持。
阅读提示:本文段节选自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禅山记》,本段是作者对自己和大多数游客在游览完褒禅山平坦的前洞之后,未能坚持游览完褒禅山的后洞,没有见到后洞奇险而瑰丽的景色而抒发的感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往往有得( )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2.用“/”线给下面的语段断句。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画横线的句子。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学习或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谈谈你对作者“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一哲理的认识。(提示:可从正、反面谈认识、发议论,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得:心得、体会。
(2)非常:不寻常。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平坦而又路近(的风景),那么游览的人就众多;险要而又遥远(的风景),那么到达的人就少。
4.示例:(1)世间往往畏难者多,所以成功者少;只有不怕艰难困苦,才能登上胜利的顶峰。例如在学习上,只要专心致志,敢于并善于攻克学习的难关,就一定能走向成功的彼岸。(只要围绕“险以远,则至者少”这一主题议论,言之成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