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⑴问于师旷⑵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孰与昧行⑶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⑴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⑵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⑶昧行:在__中行走。昧,__。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吾年七十学( ) ②盲臣安敢其君( )

2.选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3.读罢选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1.①想,想要  ②戏弄

2.一个人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3.学无止境。我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4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忠之也 属: ②公问其

2.下列加点词与“神弗福也”中的“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我者B.之者谁

C.忿恚尉D.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以战

译文: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

4.阅读第①段,说说曹刿为什么要提出“战则请从”。

答:

1.① 类    ② 原因、缘故    

2.B 

3.① (您)凭什么(与齐国)作战

②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4.为国分忧;肉食者鄙,不能远谋。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1—4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可以一战”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分人B.何

C.不物喜D.是人多以书假余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又何焉 间:_______ (2)小信未 孚: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竭我盈,故克之。

4.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

1、B

2、(1)参与     (2)受到……的信任

3、(1)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情理处置。

(2)他们的勇气用尽了而我军的勇气正充盈,所以战胜了他们。(意思对即可)

4、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第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鄙: 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3.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4.选文写乡人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1.答案:鄙:见识浅陋(或目光短浅)     狱:案件

2.答案:这是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与齐国)开战。

3.答案:政治上取信于民

4.答案: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第1—4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服衣冠 皆于齐

B.吾妻之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

C.吾与徐公美 明日徐公来,视之

D.窥镜而自之,自以为不如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徐公何能君也

(2)今齐地千里

(3)寡人之耳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目的何在?

1.答案:D

2.答案:(1)比得上 (2)方圆(面积)  (3)使……听到

3.答案示例:从这看来,您受蒙蔽很严重啊。

4.答案示例: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使齐国强大。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

(二)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走: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2.选出下面几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桓侯使人问之 故:故意B.欲言,无可进者 虽:即使

C.皆美于徐公 以:把D.火齐所及也 之: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闻寡人之耳者 翻译:

②皆朝于齐 翻译:

4.桓侯丧命,齐国强盛,两个故事不同的结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1.参考答案:还走:转身就跑      面刺:当面指责、批评

2.B

3.①使我听到的②都到齐国来朝见

4.参考答案:我们应该拥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和建议,勇于改正错误。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________》,旧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所撰。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齐师我( ) ②小惠未( )

③小未孚( ) ④望其旗( )

3.孔子有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和文中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庄公的看法合拍。从乡人这一看法中,能反映出“肉食者”与一般人民之间关系如何?

4.在战争过程中,曹刿两次阻止了庄公的轻举妄动,而他阻止庄公的语言极为简练,只有“朱可”、“可矣”,那么曹刿当时为何不言明“来可”与“可矣”的原因呢?

5.“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古文观止》的编者加上去的,因为它始终以曹刿的言论贯穿全文。围绕“战争”,曹刿论述了哪些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春秋左传注(左传)  左丘明 

2.①讨伐,攻打②同“遍”,遍及、普遍  ③为人所信服  ④倒下

3.反映出“肉食者”与一般人民之间存在着隔阂与矛盾。(意思对即可)

4.一是因为战争紧迫,无瑕解释;二:是制造悬念,为后文的释疑解惑埋下伏笔。(意思对即可)

5.围绕“战争”,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二是强调士气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三是阐明战争中要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②,司马③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日:“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日:“未可。”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⑤。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名兹父,春秋时宋国国君。②济:波河。⑨司马:主管军事的官。④陈:通“阵”,这里是动词,意为摆好了阵势。⑤歼:(被)杀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宋公)楚人战于泓( ) ②公伤( )

2.从文中“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既济而未成列”来看,在战争之初,形势对宋人是有利的,但结果却是“宋师败绩”,其原因是什么?

3.故事中的宋公是怎样一个人?在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①同、跟   ②大腿

2.一是丧失了战争中的有测时机;二是宋公不听从司马的正确意见。(意愿对即可)

3.宋公不懂军事,迂腐、固执已见;不能刚愎自用,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意愿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第1到第4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心之 乐:____________ (2)凄神骨 寒:___________

(3)怡然不动 怡然:_____________ (4)若以我 与: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心乐(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源(其:指代小溪)

C.其境过清(以:因为)D.献子罕(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

4.结合社会实际和子罕“以不贪为宝”,谈谈你对“利令智昏”这一成语的理解。

1.(1)以一一为乐  (2)使一一清凉  (3)呆呆的样子  (4)给,给与

2.A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3)略

4.成语解释1分,贪图私欲使人头脑发昏,忘记一切。结合社会实际来谈2分,略

阅读文言文,完成1一4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骆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Ⅸ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焉( ) (2)小惠未( )

(3)神弗也( ) (4)公令疏军而之( )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可一战 何使人B.得原失信 登轼望之

C.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室D.令以三日粮 闻寡人耳者

3.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4.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_________,乙文写的是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这一句。

1.(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赐福,保佑  (4)离开,离去

2. B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4.(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