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第1—5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天 下 苦 秦 久 矣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以为死,或以为 ( )

(2)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下列句子中与“上使外将兵”句式结构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诚不可与争锋B.吴广以为然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士卒多为用者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你认为是什么样的才能成就了他?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1.天  下 / 苦 秦  久  矣  

2.(1) ( 逃跑 )   (2)( 去、到 )

3.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4、(C)

5、(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之。 相: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3.《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2.《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3.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4.(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选段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1、解释加点词:

(1)臣本布衣(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4)尔来二十一年矣( )

2、翻译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4、选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平民  奔走效劳  身份低微,目光短浅  通“又”

2、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3、回顾往事,追述经历,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

4、“报先帝”,“忠陛下”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甲)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乙)文作者是 ,他们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请补写出文中的横线上空缺的句子。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杂然而前 (4)树林阴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试简要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欧阳修

2、泉香而酒洌   颓然乎其间者

3、(1)考虑,想到 (2)一起,共同 (3)摆开,摆放(4)遮盖

4、(1)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5、 “积水空明”以水喻月,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以藻、荇喻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总之,作者用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甲)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都包含其中。(乙)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的情怀。

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焉( ) (2)公令疏军而之( )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可一战 何使人

B.得原失信 登轼望之

C.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

D.令以三日粮 闻寡人耳者

3、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1、(1)参与 (2)离开,离去。) 

2、B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4、(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6题。

姜诗妻

广汉姜诗①妻者,同郡庞盛②之女也。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③得还,母渴,诗责而遣④之。妻乃寄止邻,昼夜纺绩,市⑤珍羞,使邻母以意自遗⑥其姑⑦。如是者久之,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姑感惭呼还,恩养愈谨。其子后因远汲溺死,妻恐姑哀伤,不敢言,而以行学不在。姑嗜鱼鲙⑧,又不能独食,夫妇常力作供鲙,呼邻母共之。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鱼,常以供二母之膳。赤眉散贼⑨经诗里,弛兵⑩而过,曰:“惊大孝必触鬼神。”时岁荒,贼乃遗诗米肉,受而埋之,比落蒙其安全11。

注释:①姜诗:人名。②庞盛:人名。③不时:不能按时。④遣:打发,使……走。⑤市:买。⑥遗:(wèi)赠予。⑦姑:婆婆。⑧鲙:一种鱼。⑨赤眉散贼:指赤眉义军。⑩弛兵:放下兵器。11比落蒙其安全:并且村落由此而安全(无忧)。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舍( ) 托( )

2、给文中划横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姑 感 惭 呼 还。

3、你觉得姜诗妻如何?但为何被“责而遣”呢?可用文中原话回答。

4、概括姜诗妻还家之后孝敬婆婆的事件?

5、“赤眉散贼经诗里”之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6、“姑感惭呼还”这又是为何?假如是你受了委屈之后,你将会怎么做呢?

1、距离、因此。

2、姑感惭/呼还。

3、奉顺尤笃;一次溯流汲水遇风而未按预定时间回来,致使母亲口渴……而被“责而遣”。

4、姜诗妻能长时昼夜纺绩、买好东西给婆婆吃,被她的孝心感动。

5、为恐婆婆伤心,假说丈夫行学在外;叫邻母与婆婆共食鲙鱼。

6、侧面描写,突出“姜诗妻”的孝心之感人。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板桥诵书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①古人之奥区②,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赴:这里是探求的意思

②奥区:奥妙的境界。区:区域,境界。这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

3、回答问题

郑板桥说自己“非善记,乃善诵耳”。他之所以“善诵”,这是因为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2)人们都说板桥读书时善于记忆,他们不知道板桥不是记性好,只是善于诵读罢了。

2.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

3.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

4.要有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上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景帝即位,迁为御史大夫。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错父闻之,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不忍见祸及吾身!”遂饮药而死。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还,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然奇其才,为中大夫 迁:

②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 反:

③上令晁错斩东市 衣:

④公言善,吾亦之 恨:

2.与“文学为太常掌故”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美于徐公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C.域民不封疆之界D.恐托付不效,伤先帝之明

3.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答: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晁错为人刚直刻薄,主政时变更了许多法令,打压诸侯势力。

B.汉景帝误信谣言以杀掉晁错来平乱,结果却事与愿违。

C.晁错善于见风使舵,而官运亨通;因独断专横,而众叛亲离,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D.邓公的谒见,揭示了七国叛乱的真相,也表达了对晁错忠心为国而横遭杀戮的惋惜。

1.升迁;__;穿上;悔恨、后悔

2.C

3.我私下以为,陛下的做法不可取啊。

4.C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5题

出师表(节选)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2.用“/”给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 陛 下 亲 之 信 之 则 汉 室 之 隆 可 计 日 而 待 也

3.第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 ”划出相应的句子。

4.第③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个4字短语回答。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动:

6.请你用白话文写出第②段划线句子的意思。

1.①亲自、亲自    ②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对比论证。 划线句子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倾颓也。”

4.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迁于旧都

5.心情:夙夜忧叹     行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6.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5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本文选自清代人 编写的笔记小说 。本文以“ ” 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5.文中划线句子可否删去?为什么?

1.张潮   《虞初新志》   善 

2.间:夹杂  色:脸色

3.莫名其妙  莫可名状 (不可名状)

4.①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

②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

5.不能。这属于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