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苦与最乐》选段,完成1-5题。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1、选择。“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C.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D.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2、选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处“这种作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论证论点的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请任选一种举例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尽”字无写扣分
3、尽责任所产生的效果
4、答案略
5、(答案新颖独到,不求一致)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朝服衣冠( )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③客之美我者(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乃重修岳阳楼
B.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①王之蔽甚矣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沾沾自喜,而是从中悟出 的道理。第二自然段写邹忌以 方法委婉进谏。第三自然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穿戴(2)偏爱 (3)认为……美
2.C
3.(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面刺”,“当面指责”,1分;整体流畅1分) (2)满一年以后,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即使(就是)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4.直言不易(真话不易) 设喻说理(或类比说理)
5.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等。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徐喷以烟 (3)鞭数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使之冲烟而飞鸣(但是)B.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
C.以丛草为林(把)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4.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1.(1)观察 (2)慢慢地 (3)打(鞭打)
2.A
3.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意思符合即可)
4.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像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务令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3)若吾儿坐食好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岂有不爱之理B.驱其残忍之性
C.醉翁之意不在酒D.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4.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
1.(1)让、使 (2)适合 (3)吃
2.D
3.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难道没有割心挖肉(的痛苦)吗?
4.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吴广素爱人( ) (2)广故数言欲亡(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4)从民欲也(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士卒多为用者 / 吴广为都尉
B.广起,夺而杀尉 / 为坛而盟
C.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且壮士不死即已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句子: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
4、这段文字中最能凸显陈胜、吴广智谋的两个字是: 、 。
1、向来 多次(屡次) 难道 愿望
2、B
3、即使仅能免于斩首,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个。
4、故 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6搏):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
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 大利 耶?
2、解释下殒句中加点的词。
(1)岁苦支备( ) (2)虽有少劳( )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4)臣怪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翻译:
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1、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 大利 耶?
2、每年 劳累(劳苦) 隐患(祸患) 对……感到奇怪
3、(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4、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利尽南海(物资)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锋利)
B.国险而民附(国都) 此用武之国(地方)
C.贤能为之用(他)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助词,无义)
D.挟天子而令诸侯(表示承接关系)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表示转折关系)
2.句子翻译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曹操: ②孙权:
③荆州、益州: ④诸戎、夷越: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1.B
2.略
3.此诚不可与争锋 可以为援 夺取、占领 和、抚
4.示例:选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汉明帝尊师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太师在是( ) 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
③拥经而前( ) ④抚荣垂涕( )
2.翻译句子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1.这 全部 走上前 眼泪
2.每当桓荣患病,汉明帝就派使者去慰问。
3.围绕“尊师”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
(4)既克,公问其故 故: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5.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1.(1 )徧:通“遍”,普及,普遍。
(2)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等祭品。
(3)再:第二次。
(4)故:原因,缘故。
2.(1)译文: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译文: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3.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答: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答: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又何间焉 间: 。 神弗福也 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
4.鲁庄公有很多可贵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分析。
1.间:参与。 福:保佑、赐福
2.①答案: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②答案: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战。
3.答案:此题为开放题,赞同理由只要联系到“取信于民”即可。如:曹刿从鲁庄公把打胜仗的希望寄托在“体察民情,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方面,看到了他取信于民的思想,所以赞同。
4.答案:只要围绕一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可贵之处如: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知人善用。礼贤下士。不耻下问。亲自参加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