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解释下列词。
俨然( ) 交通( )
悉( ) 要还家(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线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4、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齐整有序的样子(2)交错相通(3)全(4)邀请
2、有良田、美池和桑林竹林这类(东西)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3、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4、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
5、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
6、例: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B.绝巘/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隐瞒)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D.策之不以其道
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高猿”是一个偏正式的语言单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停顿)
2.A(“隐”是“遮蔽”的意思)
3.B(A项是表倒装的助词,可不译;C项是动词,“去”的意思;D项是代词,“它”的意思;题干中的例句与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意思)
4.B(选文第二段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
5.(1)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2)即使骑着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迅速。
领略先贤诗文之芳醇
[甲诗]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乙文]
百丈山记①
◆朱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释】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
②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1.[甲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案的空格处。
2.请根据[甲诗] “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
3.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甲诗]和[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就( ) 殚( ) 若( ) 或( )
4.纵观[甲诗],有人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有人认为是“夕”字统领全篇,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5.通读[乙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共写了哪几个方位的景物?
6.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7.翻译下边的句子。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8.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颈联。
1.夕茫茫 → 灯火万家 → 月照平沙
2.是月光照在沙滩上明白(银白)如霜的意思。
3.就:靠近,登临;殚:完全,尽;若:好象;或:有的 ;
4.认为“望”统领全篇的,是从作者观景的视角来看;认为“夕”统领全篇的,是从景观的主体内容来看。(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不分高下,言之成理即可。)
5.立足点:石台。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
6.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不可正视。
7.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王加惠(恩惠) 以大易小(交换)
B.秦王不悦(高兴) 请广于君(扩充)
C.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休祲降于天(吉祥)
D.秦王色挠(屈服) 寡人谕矣(告诫,说)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文句,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我呆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你错误地理解了我的意思。)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的吗?)
D.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安陵国却凭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不辱使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本文②③④段集中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第③段中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的高潮推向了顶峰。
C.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待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D.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多方面的进行对比,比如:“易”与不“易”的对立态度,水火不容的对立人物,秦王暴厉唐雎谦恭的对立策略,成败相易的对立结果。
4.唐雎如同晏子、张仪、蔺相如一样,极善外交辞令,试举例分析唐雎的语言技巧(有理有据地说出一点即可)。
1.D
2.B
3.D
4.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言辞委婉,言之有“节”,分析扣住“宁守弗易”即可;针锋相对,言之有“据”,分析扣住第③段中秦王与唐雎一问一答即可;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分析扣住“与臣而将四矣”和“挺剑而起”即可。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5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1.(1)交错相通 (2)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__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阅读文言文《右溪记》,完成1~5题。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垂阴相荫( ) ②乃疏凿芜秽(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3、下面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和“为溪在州右”两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因为右溪佳景无人赏爱,所以作者对它进行修葺与美化,以彰示此景。
C.本文前一部分是记叙,介绍了小溪的位置、环境和特点。后一部分都是议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右溪“无人赏爱”的遗憾以及介绍名称的由来。
D.本文通过叙述右溪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写这篇记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怡情山水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些许不满。
4、文中画线句子从哪些角度描写右溪的水?请分别举例说明。
5、右溪的自然景观有哪些奇特之处?作者对右溪的喜爱与眷恋同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的“ , ”两句表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1、①yìn 荫庇,遮蔽;②huì 污秽,肮脏。
2、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有的形成旋涡,有的激起浪花,有的激荡倾注。
3、C
4、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如“南流数十步”写溪水的“小”;“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描写溪水触石的各种形态。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攲嵌盘屈,不可名状”表明怪石是被溪水冲激所致,间接地描写了水势,同时又交待了溪水所在的环境。
5、怪石“攲嵌盘屈”、清流“洄悬激注”、木竹“垂阴相荫”。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亲戚畔之 畔: (2)攻亲戚之所畔 亲戚:
(3)委而去之 去: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叛”,背叛 (2)内外亲属 (3)离开 (4)限制
2.(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说明:答对两种即可得满分。
4.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来谈。
阅读文言文,回答第1-5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 (2)宜: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1.(l)为: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 (2)宜:应当
2.(l)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①表达方式:都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只答抒情不给分)② 修辞方法及作用:甲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层层深入地引出文章主旨。乙段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乙段通过对比,衬托了莲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
4.(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莲,花之君子者也。
5.应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莲,花之君子者也”三句中选择作答。选其它句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5题。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怀禅畏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为贤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D.不欲以诈道训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4.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1.B
2.B
3.(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4.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5.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丙文翻译】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祖逖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日:“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俱:
②及渡江 及:
③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之:
④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诚:
⑤睿素无北伐之志 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②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3.“同寝,中夜闻鸡鸣”中包含了怎样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让你得到什么启示?
1.①一起 ②等到 ③的 ④如果、假如 ⑤平素、向来
2.①“这并不是不好的声音!”于是就起床舞剑。
②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一定大有人在
3.闻鸡起舞。启示:把勤奋努力,不断磨炼自己的精神用于自己的学习。(围绕这个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