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1)尝与诸小儿游( ) (2)人问之( )
2.翻译下面句子。
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
3.你读了本文有什么感受?
1.(1)曾经(2)代词,指王戎
2.其他小孩竞相跑过去摘树上的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儿不动。(注意“走”“惟”字的翻译)
3.人应该学会观察,勤于思考,作生活的有心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1.鱼的影子 忧伤(的样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狙公
楚有养狙①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③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悟。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④而死。
【注】①狙:猴子。②部分:布置,分派。③加鞭棰:用鞭子打。④馁:饥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以”的用法和意义与“赋什一以自奉”的“以”字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B.策之不以其道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夫不能以游堕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求草木之实 实:果实B.山之果,公所树与 树:种植
C.众狙皆悟 悟:明白D.相与伺狙公之寝 伺:侍候
3.翻译句子。
(1)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
(2)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狙公每天早晨率领猴子们到山中去寻找草木的果实。
B.狙公每天都用鞭子抽打猴子,目的是训练它们,让它们听话。
C.猴子遭打,被驱使,最终出走林中。文章喻示一个道理:被奴役者只有__才有出路。
D.狙公不愿劳动,靠猴子来养活自己,最终饥饿而死。文章说明一个道理:靠别人是靠不住的。
1.A(A项与例句中的“以”都是连词“来”。B按照 C以为,认为 D因为)
2.D(伺:等待)
3.(1)每天早晨,一定在庭院中给这许多猴子布置任务,让老猴率领它们到山中采摘树木的果实。(2)这群猴子都害怕遭受皮肉之苦,所以没有敢违抗的。
4.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令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世隶耕 隶:_________ (2)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__________
(3)父利其然也 利:_________ (4)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 环谒: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其受之天也,贤予材人远矣。
3.作者认为“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是怎样的?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1. (1)属于 (2)把……当作宾客 (3)认为……有利 (4)四处拜访
2.(1)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2)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3.作者认为,两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能否成才至关重要。启发:一个人要想成才,不能仅仅依赖天资,而必须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自己主观上更要认真学习、刻苦努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尝与诸小儿游 尝: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然: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请简要评价王戎并说说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1.(1)曾经 (2)这样
2.众多小孩争着跑去摘果子,唯独王戎没有动身。
3.聪明善思。做事三思而后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每有会意。( ) ②簟瓢屡空,晏如也。( )
2.选出与“因以为号焉”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不以躬耕为耻B.以此自终
C.以乐其志D.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多用否定句,找一找,读一读,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指书中的旨意②安然自若的样子
2.A
3.①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②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和对高洁志趣、人格的坚持;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入入胜。
课外文言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言兵事,奢(赵括的父亲)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史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使赵不将括即已( ) (2)秦悉坑之( )
2.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若必将之B.而括易言之
C.秦将白起闻之D.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括的失败给你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以……为将(让……当将军) 全,都
2. D
3.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谈兵事,他的父亲赵奢不能驳倒他,却不说(不认为)他(赵括)善于打仗。
4.不能纸上谈兵,要联系实际情况。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故事情节,回答文后问题。
【甲】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乙】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番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①【甲】文段说的故事是__________,选自名著《 》
【乙】文段说的故事是_________,选自名著《 》
②【甲】【乙】文段中__________(选填一人物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甲]曹操煮酒论英雄《三国演义》[乙]武松醉打蒋门神《水浒传》
②示例:曹操;他豪气冲天,指点群雄,有咄咄逼人之势,雄才大略显露无遗。刘备;他深藏不露,谨慎,机智灵活,善于忍耐,大智若愚。武松;他一身虎胆,武艺高超,疾恶如仇,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寻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指出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甚矣,汝之不惠( )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残年余力/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告之于帝/录毕,走送之
C.其如土石何?/门人弟子填其室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慧”,聪明 (2)借 (3)得到,买到 (4)等候
2. B(B项两个“之”都是代词,意思是“它”。另外,A.前“以”意思是“凭借”;后“以”意思是“把”。C.前“其”,表示反问;后“其”意思是“他的”。D.前“虽”意思是“即使”;后“虽”意思是“虽然”。)
3.(1)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2)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秋》)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把酒问青天___________ ②高处不胜寒_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 ④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相与/步于中庭
3.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其所表现的感情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端起酒杯 ②禁受不住 ③原来是 ④一起
2.B.我欲/乘风归去
3.①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②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4.两文所表现得作者感情不同。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