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 1—4题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其虫曾有。 旧 ( ) 之( )

(2)土人“傍不肯”。 土人( ) 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选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1)点明“傍不肯”外貌特征的句子:

(2)表现“傍不肯”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子:

4.结合下面对“生物防治”的注释,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其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虫害等。是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向病虫草害做斗争的重要措施之一。这种技术成本低、效果好、节省农药、保护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旧:以前,过去;之:语气助词,可不译。

(2)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之,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2.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3.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旬日子方皆尽。

4.现实意义:启示我们,在人们日益关注环境,建设和谐社会、节约社会的今天,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意思正确、句子通顺即可)

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丁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山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傅说于版筑之间( ) (2)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

(3)入则无法家士 ( ) (4)国亡( )

2.先用“/”给下旬划分朗读节奏(只标两处),再将它译成现代汉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要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列举舜等六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l)任用,选拔   (2)这(个)  (3)通“弼”,辅佐 (4)常常,经常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一切)表现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里,(这)之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运用排比手法,以较强的语势和大量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人如果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

5.答案略。(可从“困难对人的成长的意义”方面入手)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选文第②段以动静结合写潭中鱼,“ ”写出游鱼的静态,“ ”写出游鱼的动态,而“ ”一句则把鱼写得生动传神,也把水的澄澈清透写得淋漓尽致。(用原文语句填空)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

1.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皆若空游无所依

3.不矛盾,因为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被贬到永州,心中愤懑难平,寄情山水以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 遂为文章 (2) 非我为 (3) 为人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3.蚕和蛛各指什么人?

1.(1)带花纹的织品   (2)疑问代词,哪一个   (3)打算

2.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

3.蚕指利世不利己,舍身为人的人。蛛指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的人。

参考译文:蜘蛛对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口中吐出纵横的蚕丝,嫩黄的嘴巴金光灿灿,把自己裹得紧紧的。蚕妇把你放到开水里,抽成长丝,于是便丧失了生命。既然如此,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蚕回答说:“我固然是自杀。(但)我吐的东西,接着织成有华丽花纹的绸缎,天子穿的龙袍,百官穿的礼服,哪一样不是我(吐丝)做成的呢?你却是空着肚子到处去寻找食物,嘴里吐出纵横的丝,织成罗网,在罗网里坐着窥视,蚊、虻、蜂、蝶经过的,没有不被杀死的,(然后)用它们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你的)技巧高是高,(可是)多么残忍啊!”蜘蛛说:“替别人打算,还是替自己打算,(我)宁肯为自己!”咳,世界上愿意做蚕而不做蜘蛛的人是很少的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②焦思:焦虑思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___________

②人恒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

③乃身焦思 苦:__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

②女忘稽之耻邪?

译文: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答:

1.①奋起,指有所作为 ②犯错误 ③使……痛苦

2.①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②你忘记了在吴国(会稽)所受的耻辱了吗?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4.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现实意义围绕“物质生活优越了,仍需要具有忧患意识”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出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子?’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今:如果。 ②为:愿意。 ③争:争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必不。何故? (4)必不为,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在选文中的意思。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________论证_____________观点。

(2)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_________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1.(1)通“避”,躲避。(2)假如,假使(3)愿意(4)原因 

2.(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向善之心。  (2)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3.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万事莫贵于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史记·李将军列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复更射之 因:因此

B.自射之 尝:曾经

C.广亦射杀之 竟:终于

D.莫能广 及:比得上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射猛兽亦所伤云

A.宫室之美 B.行拂乱其所

C.茅屋秋风所破歌 D.古之军也

3.下列对李广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广威名远播,令匈奴人不敢随意侵犯。

B.李广善射,是他多年勤学苦练的结果。

C.李广廉洁,赏赐均分给部下,没有家产。

D.李广爱兵如子,水和食物让士兵先饮先吃。

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2)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1.A(于是)

2.C(被。A为了;B行为;D治理)

3.B(此文本没有提到勤学苦练。)

4.(1)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

(2)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治驼

昔有医人,能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日:“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凄神骨( ) ②其境过清( ) ③能能治背驼( )

吾治( ) ⑤可朝治而夕如( )⑥其子欲鸣官( )

⑦我治驼( ) ⑧管人直(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重在写景,请说出景后之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重在记事,请写出事中之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使……寒冷   ②因为    ③ 介绍    ④请   ⑤ 箭   ⑥ 之于   ⑦ 职业     ⑧ 只

2.①(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水两岸的形势犬牙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②(医人)将一片板放在地上,让驼者卧在上面;又将另一片板压在驼者身上,接着就在上面跳踏。

3.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4.一、办事如果只讲主观动机,不管客观效果,那就只能把事情办糟。

   二、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措施。

   三、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能本末倒置(任一条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影颓然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浴汤池 ②三顾臣草庐之中

B.①引喻失义,塞忠谏之路也 ②投

C.①循山东 ②戍死者故十六七

D.①不得所止 ②如土石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顾:回头看       但;只

3.A

4.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5.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1-4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方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2.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3.根据你对文章中加线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去怀乡 国:        ②亦忧,退亦忧  进        

 ③宠辱忘 偕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答: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                                    

5.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答:                                    

1.①前人之述/备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2.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示例 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①离开②指在朝廷做官③一起④归依        

4.略           

5.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