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1—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1.依据文意填空。
甲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赞美莲花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 )
②陶后鲜有闻。 ( )
3.下面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个是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处处志之D.何陋之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① 博学的人② 少
3.B
4.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1—3题。
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①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③。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④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⑤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①所宝:所珍藏的画。②戴嵩:唐代画家。③锦囊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盛起来。
④拊(fú)掌:拍手。⑤搐(chù):抽缩。⑥掉尾:翘起尾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好书画 ( )
②处士笑而然之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3.读了这则小故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① 喜欢 ②认为……对
2.古语说:“农事应当问奴仆,纺织应当问婢女。”
3.实践出真知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
3.甲文中的“本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 通“德”,恩惠,感激 ②没有
2.①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②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3.(1)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答“义”也可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猷:晋王徽之,字子猷,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②山阴:地名,在今浙江。③剡(shàn);剡溪,在浙江嵊县。④戴逵(?—396):字安道,东晋学者、雕塑家和画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因起彷徨( ) ②造门不前而返( )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你认为短文中的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评价。
1.①于是 ②到
2.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现在)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3.率性而为 乐观豁达 洒脱不羁(言之成理即可)
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清袁文清(人名)尝云:“(2)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旁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亵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画线语句的现代汉语意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选文中,作者借写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乙】段选文谈谈读书应注意哪些问题。谈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洗涤;亲近而不庄重;少:完结。
2.(l)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我年轻时读书有五点过失。大意对即可。
3.表达作者对清白的操守、正直的品德的赞美和希望。大意对即可。
4.符合文意即可。恰当地答出一点分,给到分为止。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义阳朱詹世好学,家贫无资,常累日不举火①,吞纸以实腹。天寒无毡,抱犬而卧以取暖。犬亦苦饥,恒出觅食,呼之不至,则哀声动邻,然仍不辍其业。
(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①举火;点火,特指生火做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2)恒出觅食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同舍生皆被绮绣。B.媵人持汤沃灌。
C.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D.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家贫无资,常累日不举火,吞纸以实腹。
4.[甲]文采用_________写作手法,表现作者读书“勤且艰”;[乙]文采用_________写作用法,表现主人公好学“不辍”。
5.读了上面两文,结合阅读感受,请拟写一句凝练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1)腰佩; (2)常常;经常
2.B
3.(1)因为内心有足够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家里很穷,没有钱,很长时间都不生火做饭,吃纸来填饱肚子。
4.对比;烘托
5.家贫,志不穷;人讽,心不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而乡邻之生日蹙 蹙:____________ ②触风雨,犯寒暑 犯:____________
③则弛然而卧 弛然:___________ ③则熙熙而乐 熙熙: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泽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段文字属于______________;第二段文字属于______________。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困窘,窘迫。②冒。③放心的样子。④快活的样子。
2.①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②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一点百姓的实情。
3.记叙(叙述) 议论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阅读下面两段方字,完成1—4题。
(甲)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林嗣环《口技》
(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魏学洢《核舟记》
1.填空。
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_____》。甲文段以“_____________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____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 会:_________
②罔不因势象形 罔: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4.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1.张潮 虞初新志 善 奇巧
2.(1)会:适逢(正赶上); (2)罔:无(没有)。
3.(1)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2)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①去月谢病②,还觅薜萝③。梅溪④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⑤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⑥相杂,绵绵成韵。即素重幽居,遂葺宇⑦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⑧,岂徒⑨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仆:自己的谦称。②谢病:托病辞官。③薜(bì)萝:这里指隐士。④梅溪:山名,在吴均的故乡故彰。⑤岫(xiù:山洞。⑥英英:这里用来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声。⑦葺宇:修建茅屋。⑧仁者所乐:《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⑨徒:只,仅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晓雾将歇 歇:
(2)蝉吟鹤唳 唳:
2.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C.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①自康乐以来 ②扶苏以数谏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描写静景、动景的句子,填入下面的表格。
5.甲、乙两文的作者在写景的同时,都表述了怎样的感情?
1.(1)消散(2)鸣叫(鹤叫,鸟鸣)
2.B
3.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
| 《答谢中书书》 | 《与顾章书》 |
静景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合云,深溪蓄翠。 |
动景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
5.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感(或:对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上文选自课文《隆中对》,作者是________ (朝代)史学家_________ (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挟天子而令诸侯( ) ②民殷国富( )
3.翻译下面句子。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宋 司马光
2.(1)挟持,控制 (2)殷实,富裕
3.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赞助将军的。
4.成就霸业,兴复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