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文后各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 ) (2)亭亭净( ) (3)出淤泥不染( )

2.翻译下面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4.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多②立③却,但是

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3.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

4.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城,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倍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出。”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意相同的一组是( )

A.加冠 若不出户

B.故余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请 夫孔子之圣

D.慕圣贤之道 曾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遇其叱咄( ) (2)不幸而在穷僻之( )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 (4)若既不出( )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但在阐述“为学”方法时,两段文字相同之中又有不同,请认真阅读后分析并指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

不同:

1.B( A 项前者是“已经”之意,后者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C 选项前者相当于“而”,后者为“凭”之意。D 项前者是“更加”之意。后者为“增加”之意。B 项都为“虽然”之意,故选B 。)

2.(l)有时  (2)地方区域等  (3)交往  (4)门

3.(l)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4.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要与人研讨交流。(或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① 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 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 从“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上谈勤勉,②还谈了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还谈了要出门学习生活

古诗文阅读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D.泉而者(煮茶喝)

2.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游人未盛 风力尚劲B.红装而蹇 而城居未之知也

C.罍歌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D.局促一室内 始知郊田外未始无春

3.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6.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1.B

2 .C

3.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4.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朝衣冠,窥镜 服:穿戴

B.、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私:偏爱

C.、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谤讥:诽谤讥讽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映丽 后狼止前狼又至

B.、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无丝竹乱耳

C.、王曰:“善。”下令 问今时何世,不知有汉

D.、此所谓战胜朝廷 箕畚运渤海之尾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全文三段,第一段“比美”,三问三答;第二段“讽谏”,三比三喻;第三段“纳谏”,三赏三变。并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善于纳谏分不开,这一点可以从齐威王广开言路的“三赏”中看出来。

C.、邹忌与徐公比美,虽然其妻、妾、客都赞美他比徐公美,但邹忌还是从三人的不同语气中明白了他们没说真话,进而悟出了一个道理:兼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相。

D.、本文写法上设喻说理,以邹忌与徐公比美这种生活小事来喻治国大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D      2、B       3、C

4、(1)(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2)满一年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4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树林阴 翳:

(2)太守谁 谓: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

4.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1)翳:遮盖        (2)谓:为,是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3.与民同乐。

4.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4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树林阴 翳:

(2)太守谁 谓: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

4.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1)翳:遮盖            (2)谓:为,是

2.示例:不久太阳落山,人影零散纷乱,这是太守归来宾客跟随。

3.与民同乐。

4.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课本原文一样,没有书写错误。

B.第一段空白处应填写的句子是“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得之则生”两句中的“则”字用法不相同。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与“是亦不可以已乎?”两句中的“是”字翻译的意思相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也:

(3)今为妻妾之为之:

(4)是亦不可以乎: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5.试分析选文第二段画线句体现了孟子语言的什么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A

2.(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通“避”,躲避。(3)侍奉。(4)停止,放弃。 

3.略 

4.作者以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5.画线句体现了孟子语言善用排比的特点,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富于文采和气势。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 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娟然如拭 ②恶能无纪 ③何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请概括选文甲中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甲文中谈到“不能以游堕事”,乙文中谈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分别表现了两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①美好的样子            ②怎能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2.①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②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这一自然段写作者郊游的所见所感。(意思对即可得分)

4.甲文中的“不能以游堕事”写作者游玩而不耽误公事的生活态度;乙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表现了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和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白水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②,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③,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④中流,掬弄珠壁⑤。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少北:稍向北。③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④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⑤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⑥馀甘:即橄榄。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月色入 (2)少闲人

(3)浴汤池 (4)影颓然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文:

3.甲文中描写月色皎洁的句子是__。乙文中描写溪水清澈湍急的句子是

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的情况下寄情于景的作品。请你说说作者在两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相同点?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月色入:门          (2)少闲人:只

(3)浴汤池:在          (4)影颓然:回头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文: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作者的赏景的喜悦,身世的悲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椴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墨子见王 子:

(2)舍其轩 文:

(3)邻有短丽欲窃之 褐:

(4)臣王吏之攻宋也 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中,画线句子与哪个句子相照应?

4.墨子诱导楚王亲口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目的是想让楚王陷入什么样的境地?这表现了墨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1.(1)先生/夫子/老师/,是弟子们对墨子的尊称。

(2)彩饰。

(3)粗布衣服。

(4)认为/以为。

2.虽然(即使)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国。

3.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4.境地:自相矛盾/进退两难。

性格特点: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