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便一山 所识穷乏者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

D.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4.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

1.C

2.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4.(1)世外桃源  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题。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始四望惨淡 予: (2)泫然不能自也 已:

2.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

(1)风渐劲时: (2)猛风大起时: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看鹅溪练上”的景象。

1.(1)我          (2)停止

2.亦甚雄快(愉快)  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

3.抓住特征描写,语言优美。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 ) (2)未复有能其奇者( )

(3)怀民亦未( )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和“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之不以其道

(2)鸣之而不能其意

(3)行百里始奋迅

(4)褫鞍甲而不息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3.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4.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

1.(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4)流汗。

2.(1)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意思对即可)

3.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不求逞

4.反面    正反对比    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云归而岩穴 暝: (2)野发而幽香 芳:

(3)而或长烟 一: (3)酒临风 把:

2.翻译下列句子。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

《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4.依据选文,填写下表。

篇目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相同的内心感受

《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幽暗,昏暗    (2)花    (3)全    (4)执,拿

2.翻译下列句子。 

(1)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2)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

(1)主要描写了琅琊山早晚和四季景色的变化。

(2)主要描写了洞庭湖春和景明之时的美丽景象。

4.根据选文,填写下表。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岳阳楼记》:登斯楼也;把酒临风。

相同的内心感受:快乐(或高兴)。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二)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国怀乡

(2)至若春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文段(一)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文段(一)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段(二)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1)离开  (2)日光,阳光 

2.(1)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君主担忧。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同道呢?

3.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  (意思对即可)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范公之贤是通过王质的行动和语言,从侧面表现出来的。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1~4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水尤清 冽:

(2)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溪,平坦如荠 尽:

2.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

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3.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4.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元祐初,山谷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

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

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

④涪陵:地名。

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

⑥已:同“以”。 ⑦不诬:不假: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与 元 祐 已 前 所 书 大 异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罢:( ) (2)从:( )

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

5.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1)结束(完了,停止)(2)跟随

3.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4.疑    信

5.(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3)自身的努力(答到意思即可给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__之馀:__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赐福,保佑。(2)大腿。

2.(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5.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结合图示阅读沈括的《梦溪笔谈•泽国长堤》,按要求完成1—5题。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藳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则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注】①病涉:苦于往来涉水。②籧篨(qúchú):古代指用竹或苇编的粗席。③刍藳(gǎo):草把。④漉:捞取。⑤汱(quǎn):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引申为排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苏州至昆山县六十里( ) (2)久欲长堤 ( )

(3)漉水中淤泥籧篨中 ( ) (4)每三四里为一桥 (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以 水 车 汱 去 两 墙 之 间 旧 水

3.翻译下列句子。

(1)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译文:

(2)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译文:

4.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请你说出古人造堤方法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古人造堤给你的启示,结合日常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完成下列试题。

为帮助玉树灾区的同学们渡过难关,学校团委准备开展“我为玉树献爱心”活动。活动中有以下几项任务要请你帮助完成:

【活动一】活动主要有4个环节:①师生为灾区学生现场寄语(约30分钟) ②布置募捐会场(约1小时) ③撰写募捐活动总结报道(约30分钟) ④师生捐款捐物(约1小时)

请你安排好活动程序,在下图空格中填入环节序号。

【活动二】李刚同学不明白你这样安排的原因,请你结合具体环节向他做解说。(4分)

【活动三】生活在玉树地区的藏、回、羌等各族儿女,是我们的手足同胞。面对他们经受的灾难与苦痛,我们除了提供物质上的支援外,还应该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下面是赠给他们的一副对联,请补写出下联。

上联:地震无情,兄弟姐妹遭劫难

下联:

【活动四】下面是某同学给校报撰写的一则消息,编辑在审稿中发现了两处语病(已用横线标出),请你把改正后的语句抄写下来。

我校成功开展“我为玉树献爱心”活动。4月19日上午,我校师生集中在阶梯教室,①为玉树地震灾区的同学们举行了爱心活动捐助。全体师生踊跃捐款捐物,共筹得善款计人民币16726.50元、御寒衣物565件,同时还收集到祝福寄语893条。捐助现场爱意涌动,充分展现了我校师生心系灾区倾情相助的精神风貌。②捐助活动于当日上午大约11点左右圆满结束。

1.(1)总共,一共(2)修筑,建造(3)充实,充满,填实(4)就

2.以 水 车/ 汱 去 / 两 墙 之 间 /旧 水

3.(1)“在距离墙六丈的地方,也用同样的方法再筑一道墙。”或者“在距离墙六丈的地方再筑一道墙,也用同样的方法”(“去”、“此”译句时须落实)(2)保留它(河床)的一半作为堤基(脚),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身)。(也可表达为:保留它的一半,把它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土,用挖出的图筑堤。“其”、“以为”译句时须落实)

4.运用了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答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综合考虑、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意思皆可得分)

5.【活动一】

[682e6375fecbed80.jpg]                 [ad8fe706099da636.jpg]

【活动二】示例:李刚,你好!我按照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确定②③分别在首尾;其中①④两项活动可以同时开展,所以安排在中间的并列位置。这样安排运用了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活动效率。

【活动三】示例:人间有爱,四面八方送温暖;玉树不倒,五湖四海伸援手。(字数须相等,词性大致相对,内容体现一定的激励性的即可得全分。有轻微毛病的可以不扣分)

【活动四】①为玉树地震灾区的同学们举办了爱心捐助活动。②“捐助活动于当日上午11点左右圆满结束。”或者“捐助活动于当日上午大约11点圆满结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