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回答1—3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面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步行

B.余立侍左右,援疑理 质:询问

C.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D.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2.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1.A    2.B    3.C

阅读文言文,回答1—3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鼓琴 善:

(2)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1)擅长  (2)好 

2.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意思对即可)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邀请

C.不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之 志:记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远近B.见渔人,大惊

徐公不若君美也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

宫室之美为之 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D(志:做标记)

2、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3、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4、(1)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官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

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

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他以好养士而著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②责:通“债”,债券。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孟尝君 属:通“嘱”,告诉

B.以何而反 市:买

C.孟尝君其疾也 怪:责怪

D.狗马外厩 实:充满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译文: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译文:

3.冯谖为何要替孟尝君“烧券市义”?结合全文概括作答。

答:

1、C(怪:对……感到奇怪)

2、(1)孟尝君派人供给冯谖母亲吃用(的东西),不使她感到缺失。

3、(1)感谢孟尝君的知遇之恩;(2)替孟尝君树立形象,获得民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甲)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甲)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甲)传令,教“……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甲)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懿曰:“(甲)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

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文段中的甲是指 ;在选文中表现出甲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请你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个体现甲的这种性格特征的故事。

人物故事:

诸葛亮(或“孔明”),沉着镇定,足智多谋

人物故事:故事叙述完整,语言简洁;能够准确体现人物的性格。

参考示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准备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但百密一疏,忽略了风向对火攻的影响,让火攻无法顺利实施。周瑜想不出办法,急得一下子病倒。诸葛亮便给周瑜出了“借东风”一计。周瑜令军士筑坛,让诸葛亮“借东风”,到了作战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败曹军。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顾亭林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家恒服布衣( )(2)勉我也。(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3、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________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_________的态度。

1.(1)居住       (2)实际

2.B

3.《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

4.积极进取     乐观/治学严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赵王系之。使者曰:“秦赵为一,天下服矣。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窃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改动)

【注释】①系:拘囚。 ②郄同“隙”,嫌隙。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秦赵为一,天下矣 ( )

(2)赵王以为然而之 ( )

(3)而与秦相五十余年矣 ( )

(4)臣窃为王之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之使秦B.无妨于赵伐燕也

北山有愚公者,年九十 属予作文以记

C.国小地无所取D.臣窃王患之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乡身死而不受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燕王窃闻秦井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4.选文中的燕使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说服对方的方式,有何不同?

1.(1)顺服,顺从,服从      (2)释放,使离去

(3)通“拒”,抗拒         (4)忧虑,担忧

2.C

3.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遣我带着千金来祝贺。

4.燕使从对方角度设身处地进行劝说;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进行劝说。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语段选自课文《 》。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余幼时即学( )

3.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

A.小大之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为身死而不受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A.不敢稍逾约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我选A.句,翻译:

我选B.句,翻译:

5.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送东阳马生序》。

2.shì    特别爱好。

3.C

4.我选A句,翻译: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我选B句,翻译: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

5.专心致志,虚心求学,勤学好问,尊重老师,执着追求等。(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5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

B.

C.

D.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

1.C

2.D

3.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4.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5.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云兴霞蔚 (2)自梢至根

(3)尤丹青 (4)故俗恺之有三绝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声(《口技》)B.孔子云:何陋有(《陋室铭》)

C.辍耕垄上(《陈涉世家》D.环而攻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

(2)以为求之必得。

翻译:

4.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1.(1)好像(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

2.A

3.(1)(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意对即可)

4.画绝  痴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