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奇攴盘屈,不可状。清流触石,洄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 ①奇攴 (qī):倾斜。②嵌:这里是形象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③洄:水回旋而流。④悬:水从高处流下来。⑤荫:遮蔽。⑥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⑦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州,古时的行政区域。⑧芜秽:杂草积土。⑨俾:使。⑩裨(bì):补助,增添。

1.联系上下文,揣摩加点字的含义:

①南流数十步营溪( ) ②不可状( )

2.用文中原话回答问题

①右溪命名的原因是

②右溪开发整治的经过是

3.本文是什么体裁?

1.①汇合。②说出。

2.①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②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3.记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善哉!”

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是盲人。 ②安:怎么。 ③戏:戏弄.开玩笑。

④昧行:在__中走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以钱币乞之         (2)于材人远矣       

(3)晋平公问师旷曰       (4)臣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甲]文中的“忽”“即”“立”加点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甲][乙]两文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有人  (2)胜过、超过  (3)向  (4)听说

2.(1)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2)少年时代好学,好像旭日东升,光芒万丈。

3.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仲永幼年时,才思敏捷,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4.[甲]文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说明了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阅读《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选段,回答问题。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下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猛浪若( ) 蝉则千不穷( )

潭中鱼百许头( ) 其境过清( )

2.下列成语中的“过”字与“以其境过清”中的“过”字意思不同的是( )。

A.过犹不及B.矫枉过正C.文过饰非D.言过其实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两篇文章都突出了“水”______________的特点。《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志趣,《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_______的情绪。

5.语言品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一句是写溪身的,若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换成“曲曲折折”好不好?为什么?

1.(1)飞奔的马       (2)通“啭”,啄呜声  (3)大约     (4)因为

2.C

3.(1)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日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溪水向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清澈(见底)。      淡泊名利、爱慕美景(或爱慕美景、避世退隐。)       被贬官之后孤凄悲凉

5.不好。“斗折蛇行”运用了比喻,用北斗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形象而生动。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________________。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在文中横线处,写上相应的句子。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宾客人宴: ②屋许许声: ③中力拉崩倒之声:

俄而百千人大呼: ⑤不能其一处: ⑥欲先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5.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把“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A

3.①适逢,正赶上     ②拉       ③夹杂    ④一会儿       ⑤说出    ⑥几乎

4.(1)在同一时候一起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很像。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

5.善            正面              侧面。

6.反复交代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 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范哗《后汉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不敢稍约 ___________

(2)其先自魏郡元城焉________________

(3)博览而不守章句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一见辄能诵忆,送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3.比较甲、乙两段,宋濂与王充的求学之路有何相似之处?

4.清代袁枚曾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并请说明理由。

1.(1)超过 (2)迁移 (3)喜爱。

2.(1)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戚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2)看一遍就能把书的内容记下来,终于读通了九流百家的著作。

3.他们都是因为家庭贫困而买不起书。身处逆境。但他们立观上非常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博览群书,用辛勤汁水浇灌出成功之花。

4.示例:同意。如果是借的书,看得专心,读得迅速。自己的书,随时可看,读得就不积极了,甚至有些书柬之高阁,连看也不看。(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薪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而两狼之并驱如 (2)野有麦场

(3)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4)其一犬坐于前

2.翻译下列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简要谈谈你对“狼”的看法。

1.(1)故:旧、原来。(2)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3)以:来(4)犬坐:像狗一样坐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狼是贪婪、凶狠和狡诈的,人只要用勇气和智慧就一定能战胜狼。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日:“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 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时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 “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注:①郎中:官名,宫中侍卫。

1.解释加点字含义

(1)当时也 (2)其明日国中衣紫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3.说说选文给你的启示(一点即可)

1.(1)是:这.(2)莫:没有人(谁)

2.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衣服就非常贵,全国的百姓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就没完没了,我该怎么办?

3.示例:①欲正人,先正己。②舆论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只要是从原文中得出的启示均可。

请阅读《口技》一文,完成文后问题。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1)宾客大宴 ____________ (2)中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

(3)不能其一处___________ (4)欲先走 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文章结尾清楚的交待了道具“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口技表演的高潮是第几段?请用简要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5.拓展延伸:下节课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音乐课,上课铃声还未响,学生就自发地齐唱起了《我的未来不是梦》,以迎接音乐老师的到来。就在这时,班主任数学老师夹着一叠试卷走了进来,说道:“利用这节音乐课和下节数学课,进行一次测试……”请你仿照本文中对观众的反应的描写,用简短的语言描写一下这时同学们的反应。

1.(1)会,适逢,正赶上; (2)间 ,夹杂 (3)名,说出  (4)几,几乎

2.(1)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渐渐坐正了。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以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

4.第4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5.内容应符合要求,语句要通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成语中的“旦”字与“晴初霜旦”中的“旦”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通宵达旦B.信誓旦旦C.枕戈待旦D.旦夕之间

2.请你描绘一下春冬时三峡的景色。

3.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用意是什么?

1.B

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样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意思对即可)

3.引渔歌为证,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气氛;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答出两个要点即为满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欲速则不达

庚寅东,予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日:“徐行,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戏,行。及半,小奚仆②,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前门已牡③下矣。予爽然④,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小奚:仆人。 ⑦仆:向前跌倒。 ③牡:门闩。 ④爽然:豁然开朗

1.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自从)小港欲入蛟川城B.(命令)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C.予愠为戏,趋(小步、曼走)行D.思渡者言近(道路)

2.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行,尚开也 天下以躁急自败

B.命小奚木简束书从 天下之躁急自败

C.予愠戏,趋行 仅有“敌船”火所焚

D.前门已牡下矣 旗尾略不沾湿

3.简析文中画线句“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村”的作用。

1.B

2.D

3.一是表明时近黄昏,离城门关闭的时间不远了;二是烘托出赶路者焦急的心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