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者歌于途 势竞上

B.四时之不同 至若春和

C.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

D.临溪渔。 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文末作者说自己“醉能同其乐”,“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纵观全文,如何全面理解“醉翁之意”?

1.C

2.①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抱着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啊。

②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鸟的鸣叫声,是游人离开之后鸟儿在欢唱呀。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纵情于美丽山水之间。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其 盖以诱

B.先人还家 一狼仍

C.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暇甚

D.宾客意时,一狼径去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担持刀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B.狼亦矣 黠:狡猾。

C.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D.而两狼之驱如故 并:一起。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B.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

意思:

5.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1.B

2.C

3.D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5.如: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阅读文言文,回答1—5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书以观 专心

B.慕圣贤之道 精求精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D.未尝稍降色 义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不敢稍约: (2)白玉之环:

(3)同舍生皆绮绣: (4)其欣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选文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自己成年以后刻苦求学的经历?你所知道中国古代勤奋好学或尊师重教的成语典故有哪些,请写出其中两个相关的成语。

1.(A)

2.(1)超过                       (2)挂在腰间

(3)同“披”,穿着           (4)等待

(5)背着   书箱              (6)被子

3.(1)(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4.从师之劳,奔走之苦,生活之艰。

程门立雪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古诗文赏析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__《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 ( ) (2)香远清 ( )

(3)陶后有闻( ) (4)有花枝俏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两文都对所咏之物高度赞美,请分别指出作者喜欢的原因。(请用原文回答)

4.【甲】文用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1)多            (2)更         (3)少         (4)还

2.(1 )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妖媚(的品格)

(2)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3.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菊花、牡丹;  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5.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5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粱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由是先主遂亮 (2)遂用猖獗

(3)先帝不以臣卑鄙 (4)遂许先帝以驱驰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甲文中“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原因是诸葛亮___________。(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

4.(甲)文中先主“凡三往,乃见”以及他向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表明先主是怎样一个人?

5.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

1.略

2.略

3.苟全性命于乱世

4.雄心勃勃,志向远大;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5.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加点的字

天帝使我长百兽( ) 兽见之皆( )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你认为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派,派遣    跑,逃跑

2.老虎不知道其他动物是害怕自己而逃跑,以为是害怕狐狸。

3.狐假虎威。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

(2)又留蚊于素帐,喷以烟。( )

(3)数十,驱之别院。( )

(4)项为之( )

2.翻译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选文第四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

4.“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1)被(2)慢慢的.(3)鞭打,用鞭子打 (4)通“僵”,僵硬

2.翻译句子

(1)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心中把它们比做成群的鹤在空中飞舞。

(2)捉住了蛤蟆,用鞭子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其它院子里去了。

3.不觉呀然一惊

4.可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善于联想想像等方面来回答,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2)遇其叱咄

(3)帝使人侦视 (4)濂以实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3.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4.选择一个角度,分别谈谈你读了甲文和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乙】宋濂曾与客人饮酒,明太祖暗地派人察看。第二天,他问宋潦昨天是否饮过酒,在坐客人是谁,吃什么东西。宋濂全都按事实回答。太祖笑道:“的确是这样,你没欺骗我。”隔了些日子,太祖又召宋濂去,问到关于群臣的好坏,宋濂只挑那些好人好事作回答,并说:“正派人和我交游,我了解他们;那些不良之辈(不跟我来往),我不了解他们。”

1.(1)担心  (2)有时 (3)暗中  (4)同“俱”,都。

2.(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遍览群书。

(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3.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4.示例:甲文:勤奋刻苦、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乙文: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①若夫淫雨露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僧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呼!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点的字:

夕阴: 连月不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文中阐释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1.晖:日光  开:放晴 

2.略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奇攴盘屈,不可状。清流触石,洄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 ①奇攴 (qī):倾斜。②嵌:这里是形象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③洄:水回旋而流。④悬:水从高处流下来。⑤荫:遮蔽。⑥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⑦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州,古时的行政区域。⑧芜秽:杂草积土。⑨俾:使。⑩裨(bì):补助,增添。

1.联系上下文,揣摩加点字的含义:

①南流数十步营溪( ) ②不可状( )

2.用文中原话回答问题

①右溪命名的原因是

②右溪开发整治的经过是

3.本文是什么体裁?

1.①汇合。②说出。

2.①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②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3.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