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A.)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2.翻译文中的划线语句。
3.第②段写水中的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选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谈谈你对第④自然段的理解。
1.①乐 感到快乐 ②斗 像北斗星一样 ③其 它的,代小溪 ④以 因为
2.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②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3.目的是 从侧面表现潭水“水尤清洌” (清澈透明)的特点。
4.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游记。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心情压抑痛苦。作者见景生情,看到小石潭环境清幽,气氛凄凉,使自然联系自己的身境,写出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句子,以表达自己心中挥之不去的郁闷与痛苦。(意思对即可)
阅读文言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素帐: 徐喷以烟: 鹤唳云端:
凹者为壑: 怡然称快:
2.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观之正浓B.而忘操之
C.故时有物外之趣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作者在文中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请问选文中哪两处细节体现了作者细察这一点?写出来并选择一处进行分析。
1.素帐:白色的 徐喷以烟: 用 鹤唳云端:(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凹者为壑: 山沟 怡然称快: 喜悦的样子
2.C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
(2)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
4.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作用分析:第一句写自己观察观夏蚊时的样子,抬着头,脖子都僵硬了,写出了当时观察的专注、入迷。第二句写自己看小草、虫蚁时的样子,蹲着身子,定目细看,写出了当时观察的专注、入迷。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1—4题。
[甲]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政治抱负,
乙文表达了作者 的政治思想。
4.选文两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
1.B
2.(1)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民同乐
4.能回答“关心人民疾苦”、“与民同乐”、“把天下人(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相同意思的,均可给满分。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②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③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③盲臣:
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④昧行:在__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戏: (2)好:
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1)戏弄(2)喜欢,喜好
2.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3.活到老,学到老。(意思相同即可)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势竞上
B.四时之景不同 至若春和景明
C.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D.临溪而渔。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文末作者说自己“醉能同其乐”,“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纵观全文,如何全面理解“醉翁之意”?
1.C
2.①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抱着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啊。
②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鸟的鸣叫声,是游人离开之后鸟儿在欢唱呀。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纵情于美丽山水之间。
狼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B.从先人还家 一狼仍从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暇甚
D.宾客意少舒 少时,一狼径去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弛担持刀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B.狼亦黠矣 黠:狡猾。
C.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B.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
意思:
5.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1.B
2.C
3.D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5.如: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阅读文言文,回答1—5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不敢稍逾约: (2)腰白玉之环:
(3)同舍生皆被绮绣: (4)俟其欣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选文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自己成年以后刻苦求学的经历?你所知道中国古代勤奋好学或尊师重教的成语典故有哪些,请写出其中两个相关的成语。
1.(A)
2.(1)超过 (2)挂在腰间
(3)同“披”,穿着 (4)等待
(5)背着 书箱 (6)被子
3.(1)(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4.从师之劳,奔走之苦,生活之艰。
程门立雪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古诗文赏析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__《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 (2)香远益清 ( )
(3)陶后鲜有闻( ) (4)犹有花枝俏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两文都对所咏之物高度赞美,请分别指出作者喜欢的原因。(请用原文回答)
4.【甲】文用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1)多 (2)更 (3)少 (4)还
2.(1 )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妖媚(的品格)
(2)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3.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菊花、牡丹; 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5.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5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粱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由是先主遂诣亮 (2)遂用猖獗
(3)先帝不以臣卑鄙 (4)遂许先帝以驱驰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甲文中“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原因是诸葛亮___________。(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
4.(甲)文中先主“凡三往,乃见”以及他向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表明先主是怎样一个人?
5.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
1.略
2.略
3.苟全性命于乱世
4.雄心勃勃,志向远大;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5.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加点的字
天帝使我长百兽( ) 兽见之皆走( )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你认为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派,派遣 跑,逃跑
2.老虎不知道其他动物是害怕自己而逃跑,以为是害怕狐狸。
3.狐假虎威。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