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一)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

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日:“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注]①克:约定。 ②白:告诉。 ③审:确实。 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⑤赍(ji):携带。 ⑥牒:文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二人游太学(一起)B.元伯以白母(详细)

C.因出囊金百两勉(给予)D.勉为办事(赞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共克期日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请设馔候之 属予作文记之

C.而于此得疾死 鸣之不能通其意

D.将北都求官 欲报之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

②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4.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

1.D

2.BC

3.①分别已有两年,千里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对它这样确信呢?  ②你给我料理完丧事,多余的银两就送给你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4.范式:履行两年前的探访约定,可见其言而有信。李勉:将朋友赠送的料理丧事多余的银两归还给朋友的兄弟,可见其不为钱财而重情义。(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丈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政通人和,百废兴 (2)予观夫巴陵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1.(1)通“俱”,全、皆    (2)优美的、好的    (3)各种景象  (4)向南直到

2.(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①“庙堂”指朝廷(或: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在野、为民)。②值得肯定:不管是为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不予肯定:其一味宣扬忠君的思想和态度有历史局限。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 问:“何人所作?”曰:“大史公。”问:“大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大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史记》 (2)取书阅之 (3)不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3.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1.(1)回答(2)于是(3)几

2.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3.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篇,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参与)焉           B.肉食者(地位低)

C.战则请(跟随)           D.便(通“邀”,邀请)还家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               B.长跪而谢

  C.辍耕垄上               D.小大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B

2.D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意思符合即给分)

4.政治上要取信于民(意思对即可)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弈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一石,百钱买一花而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母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城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节选自《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侯家:王侯之家。②蓄:蓄养,收藏。③绝徼:极远的边地。④其为园:他们建造园子。⑤芟(shān):割。⑥槁:干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所不能(   )者惟竹  (2)(    )有竹据其间

  (3)或芟而(    )焉    (4)毋以(    )占我花石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3.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得到  (2)但是、然而   (3)除掉、去除  (4)这(或“它”),代指竹子

2.我们江南人砍掉竹子把它们当柴烧(意思符合即给分)

3.“物以稀为贵”、“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事物的好坏贵贱是相对的”(2意思基本对即给分)

课内古文阅读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找在文中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2.陈胜吴广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有哪些?

3.根据你的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直接原因)

5.翻译下列句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略

2.置书鱼腹    篝火狐鸣

3.天下苦秦久矣

4.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5.略

课外古文阅读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汝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尝 释

2.翻译下列句子:

无他,惟手熟尔。

3.卖油翁演示倒油技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道理?

1.曾经      放下

2.没有其他的,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3.熟能生巧

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A.)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2.翻译文中的划线语句。

3.第②段写水中的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选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谈谈你对第④自然段的理解。

1.①乐  感到快乐   ②斗  像北斗星一样   ③其  它的,代小溪   ④以  因为  

2.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②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3.目的是  从侧面表现潭水“水尤清洌” (清澈透明)的特点。

4.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游记。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心情压抑痛苦。作者见景生情,看到小石潭环境清幽,气氛凄凉,使自然联系自己的身境,写出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句子,以表达自己心中挥之不去的郁闷与痛苦。(意思对即可)

阅读文言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帐: 徐喷烟: 云端:

凹者为 怡然称快:

2.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观之正浓B.而忘操之

C.故时有物外之趣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作者在文中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请问选文中哪两处细节体现了作者细察这一点?写出来并选择一处进行分析。

1.帐:白色的   徐喷烟: 用    鹤云端:(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凹者为: 山沟      怡然称快: 喜悦的样子

2.C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

(2)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

4.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作用分析:第一句写自己观察观夏蚊时的样子,抬着头,脖子都僵硬了,写出了当时观察的专注、入迷。第二句写自己看小草、虫蚁时的样子,蹲着身子,定目细看,写出了当时观察的专注、入迷。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1—4题。

[甲]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B.

C.D.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政治抱负,

乙文表达了作者 的政治思想。

4.选文两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

1.B

2.(1)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民同乐

4.能回答“关心人民疾苦”、“与民同乐”、“把天下人(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相同意思的,均可给满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