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 辄叱遣之 辄:
② 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方:
③ 然少蕴藉 然:
④ 若是者 是:
⑤ 岂可谓无私乎 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②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3.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
1.①就 ②比作 ③可是,但是 ④这,这样 ⑤说,称
2.①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关键词“或”“公” ) ②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即使)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关键词“疾”“省视”“竟夕”)
3.这样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说明了他严于自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1.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朕 不 与 迁 官 ②良 久 不 止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帝素嫌其人 ( ) ②良久不去 ( )
③帝怒形于色 ( ) ④外间百姓正望雨( )
3.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刑以惩恶
A.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帝竟从其请。
②左右皆震恐。
5.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1.①朕 /不 与 迁 官 ②良 久/ 不 止
2.①一向,向来 ②离开 ③脸色 ④期望,盼望
3.C
4.①皇帝最终同意(听从)了他的请求。 ②身边的人都感到惊恐(害怕)。
5.①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②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
赈灾(节选)
钱泳
(清)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炊无米,爨①(cuàn)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②(tiào)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十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③(dí)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次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万四千余缗(mín)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注]①爨:灶。②粜:卖粮食。③籴:买粮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嘉庆十有九年 有:_________________
(2)窃见赤地数千里 窃:_________________
(3)爨无薪 薪:_________________
(4)远近咸便矣 远近: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以”与“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土砾凸者为丘B.策之不以其道
C.扶苏以数谏故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被灾尤剧。
(2)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4.阅读全文后,你觉得齐彦槐具有怎样的情感和思想?请简要回答。
1.(1)通“又”(2)暗中;私自 (3)柴 (4)远近的百姓(人)
2.D
3.(1)受灾特别严重。(得分点:“被”)
(2)谁说人心、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 (得分点:“孰”,句式)
4.具有侧隐之心(或“能关心百姓疾苦”),考虑民生问题全面(深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齐策》)
【乙】燕昭王卑身厚币①以招贤者,往见郭隗先生……昭王曰:“寡人将谁朝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⑤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战国策·燕策》)
【注】①厚币:拿着丰厚的钱财。②谁朝:拜见谁(宾语前置)。③涓人:宫中洒扫的人。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⑤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居辛分别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王之蔽甚矣 ( )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3)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 )
(4)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涓人言于君曰 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其真无马邪
D.隗且见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甲文告诉我们:国君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强盛起来;
乙文告诉我们:
1.(1)蔽:蒙蔽、受蒙蔽、被蒙蔽
(2)刺:指责
(3)反:同“返”,返回
(4)期年:满一年
2.B A.“以”:介词,用/相当于“而”,表顺承;B.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或者“向”;C.“其”:代词,它的/表反问语气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D.“且”:尚且/将近。
3.(1)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燕昭王为郭隗建造宫舍并且拜他为老师。
(3)(村中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礼贤下士,才能广招人才,国家才能强大。
阅读《大道之行也》,按要求答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 与(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 分(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xī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
① ② ③
1.C
2.D
3.①因此人们不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译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也给分。)
②对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是自己要私藏。
4.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现代文阅读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回答1—4题。
(1)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语录句中加点的词语。
(1)能谤讥于市朝 谤: (2)闻寡人之耳者 闻: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3.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4.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1.(1)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2)闻:使……听到
2.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或: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评分标准:重点词“地”、“方”翻译正确即可。
3.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评分标准:国内答出“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即可得分。
4.示例1: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示例2: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评分标准:符合人物性格,谈出看法即可。
阅读郦道元的《三峡》,回答1—4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阙: 襄:
2.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4.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阙:通“缺” 襄:上
2.(1)即使是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如果不是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4.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 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习1—4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现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
(2)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开: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去: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偕:
2.第②段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览物之情”的“异”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
3.用现代汉语把下面句子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1.(1)具:通“俱”,全,皆。
(2)开:放晴。
(3)去:离开。
(4)偕:全,都。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3.(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宽阔的毫无边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天气景象千变万化。
4.范仲淹: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1—6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日:“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⑥之道哉?”孟尝君日:“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错:同“措”,放弃。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鎒(yáo nòu):农具。⑤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⑥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
(2)与农夫居垅亩之中
(3)尧亦有所不及矣
(4)则谓之不肖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若鱼鳖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故物舍其所长 食之不能尽其材 .
C.而来害相报者 时时而间进
D.乃弗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4.请选、出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1)放下 (2)处在,处于 (3)比得上,赶得上 (4)说或认为
2.B
3.译文:曹沫举起三尺长剑,全军(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4.B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