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5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1.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D.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4.以上诗文部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1)《次北固山下》: (2)《小石潭记》: (3)《观第五泄记》:
5.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诗 文 | 语 句 | 表达的感情 |
《次北固山下》 | 乡书何处达? | (1) |
《小石潭记》 | 心乐之 | 心情快乐 |
《观第五泄记》 | (2) | 依依不舍 |
1.D
2.B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
4.(1)平(或:绿) (2)清 (3)伟(或:疾)
5.(1)思乡之情 (2)而犹不忍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备矣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沈复《幼时记趣》)
C.予观夫巴陵胜状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⑤,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⑥!”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彀gòu弓:拉开弓。③御:车夫。④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⑤祠:祭祀。⑥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
(1)白雁群骇_________ (2)言未卒_______ (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2)他人猎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5.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怎样去做(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1.D
2.(1)清晨湖面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能有所不同呢?
[乙]翻译: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3.(1)骇:害怕;惊怕;惊慌 (2)卒:停止;完毕;结束 (3)故:原因;缘故
4.(1)我祈求下雨的原因,是为了我的百姓。 (2)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等猎物,我打猎得到良言回来了。
5.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原文】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选自《汉书 朱云传》
【注释】【1】匡:辅助【2】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3】厉:激励,此有警戒之意【4】上:指汉成帝【5】张禹:汉成帝的老师【6】将:拿。【7】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8】辑:连缀。【9】旌:表彰
1.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廷 已 易
3.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
4.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5.你认为汉成帝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谈谈
1.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
2.廷 在朝廷 已 停止 易 换掉
3.朝廷大臣都尸位素餐;杀佞臣张禹可以警戒他人;
4.辛庆忌认为朱云一向狂颠耿直,假如他的话说得对,不可以杀他;即使他的话说得不对,也本该宽容他。
5.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
【白话解释】
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直臣。”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1.请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去国怀乡( ) (2)春和景明 (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不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于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1.(1)国都(2)日光
2.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则为平民百姓忧患;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则替君主担忧。(意思对即可)
3.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1分;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回答(1)—(3)题。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辞:(1)鲁仲连辞让再三 (2)停数日,辞去
B.以:(1)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2)皆以美于徐公
C.为:(1)仲连不忍为也 (2)故不为苟得也
D.终:(1)终不肯受 (2)终身不复见。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3)选文中的仲连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
(1)C
(2)天下的士被人们尊重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替别人排忧解难而不收取任何报酬。(意思对即可)
(3)无意名利。功成不居。(意思对即可)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1—3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
(4)此人可就见 就:
2.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根据甲乙两选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作出评价。
1.躬:亲自,自身。卑鄙:低微鄙陋。诣:拜访。就:接近。
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将军应该委屈自己亲自去拜访他。
3.出身卑微,少有大志,知恩图报,鞠躬尽瘁。(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②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⑤旁。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注释】
①舍:住屋。②市:市场。③贾人:商人。④炫卖:边喊边卖。⑤学宫:学校。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2)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此可以处吾子矣。
3.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
4.“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
1.(1)违背;通“弼”,辅佐(2)安顿;处在
2.(1)这样,人们才会明自,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
3.圈绕“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来答即可。
4.围绕“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来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何苦而不平 苦:劳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把上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甚矣,汝之不惠!
1.D(苦:愁)
2.C(C项都是“却、可是”; A项“凭”/“因为”; B项“他”/“的”; D项“向”/“比”)3.A(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4.(1)我和你们尽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2)你太不聪明了(或:“你简直太愚蠢了”)!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1—3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1.D 2.C 3.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释: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楚庄王欲伐陈 伐: 民怨上矣 上: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3.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所学过的文章试做分析。
1.伐:攻打,进攻。 上:国君,君主。
2.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
3.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见截然相反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