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4题。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天大雨( ) (2)今亦死( )

(3)宜多者( ) (4)旦日,卒中往往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下苦秦久矣。

(2)上使外将兵。

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

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__”的客观现实。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1.(1)会——适逢(恰巧遇到、正好、正赶上)

  (2)亡——逃亡(逃跑)

  (3)应——响应(呼应)

  (4)旦日——明天(第二天)(4分,每一小题l分,写错别字不给分)

2.(1)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或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2)皇上派(他)到外边带兵。

3.B

4.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敢于斗争,具有卓越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才能的人。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1—4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经、都、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佐: 比: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填序号)

①忿恚尉,辱之 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②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树林阴翳,鸣声上

③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也 生,亦我所

大泽乡,收而攻蕲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4.陈胜的一番话为什么会使“徒属”“敬受命”?

1.佐:辅助,帮助 比:等到

2.④

3.(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2)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4.他的话让士卒们明白已没有出路;给士卒们希望和信心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

2.《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C.读xiān,鲜艳。D.读xiǎn,少。

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5.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①亲近而不庄重

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2.D

3.B

4. ①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

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5.读文赏荷:

(1)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之 蹴 辩 已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1.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

2.举例  义  生 

3.“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出淤泥不染 而: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反:

(3)横柯上,在昼犹昏 蔽: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4.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

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1.(1)却(可是、但是)(2)通(同)“返”,返回。(3)遮蔽(遮住、遮掩)。

2.(1)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蝉接连不断(不停)地呜叫(叫着、长鸣),猿(猿猴)不停(长久)地啼着(鸣叫)。

3.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4.清澈(水清、清);湍急(流急、急)

5.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二)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日:“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之者谁 名: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滁州 谪: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根据上而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4.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清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颍州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命名(2)降职(远调、贬官)

2.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3.饮少辄醉,年又最高。家有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4.与民同乐。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

【阅读古典文化】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牛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 (zhān)粥不充,日昃(zè)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 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 ⑤粥不充:,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 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白玉之环( ) (2)同舍生皆绮绣( )

(3)媵人持沃灌( ) (4)感泣母( )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足肤皲裂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

B.①当余从师也 ②去南都

C.①衾拥覆 ②辄水沃面

D.①余则缊袍敝衣处间 ②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3.翻译句子。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学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_________________,【乙】文范仲淹是:②______。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填写两个)。

1.(1)用作动词,腰佩。  (2)通“披”,穿。  (3)热水。 (4)辞别(答出意思即可)

2.C      A项中①连词,“却”;②连词,“就”。B项中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到”。C项中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用”讲,D项中①人称代词,“他们的”;②加强反问语气。

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4.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③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等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苍然白发 ( ) (2)醉翁意 ( )

(3)树林阴 ( ) (4)述文者 (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第(3)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

4.《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 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

《桃花源记》飘逸着 的理想之风。

5.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 ,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1.(1)脸色苍老  (20的)  (3)遮盖  (4)用

2.(1)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4.与民同乐  宁静祥和 (符合要求即可)

5.悠然自得   豁达大度  宠辱不惊 (符合要求即可)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5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观第五泄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趋,度石罅,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也。游人坐欹岩下望,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1.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竹取道 齐师

D.似与游者相 山水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

D.山行之极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观B.或钱币乞之

C.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4.以上诗文部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1)《次北固山下》: (2)《小石潭记》: (3)《观第五泄记》:

5.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诗 文

语 句

表达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

(1)

《小石潭记》

心乐之

心情快乐

《观第五泄记》

(2)

依依不舍

1.D

2.B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

4.(1)平(或:绿)  (2)清  (3)伟(或:疾) 

5.(1)思乡之情  (2)而犹不忍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矣 众妙毕,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

B.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昂首之,项为之强(沈复《幼时记趣》)

C.予观夫巴陵状 驴不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D.迁客骚人,多于此 召三老、豪杰与皆来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⑤,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⑥!”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彀gòu弓:拉开弓。③御:车夫。④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⑤祠:祭祀。⑥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

(1)白雁群_________ (2)言未_______ (3)以白雁之而欲射人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2)他人猎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5.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怎样去做(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1.D

2.(1)清晨湖面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能有所不同呢?

[乙]翻译: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3.(1)骇:害怕;惊怕;惊慌  (2)卒:停止;完毕;结束  (3)故:原因;缘故

4.(1)我祈求下雨的原因,是为了我的百姓。  (2)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等猎物,我打猎得到良言回来了。

5.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