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内容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①挟:(用胳膊)挟着 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统一天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不独亲其 亲: ②男有分,女有 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 作: ④货其弃于地也 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3.请摘出【乙】文中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句意思相同的一句。

4.【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 的理想社会。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 。(用乙文的语句回答)

1.①以……为亲       ②女子出嫁         ③兴起         ④憎恶

2.①选拔品德高尚、能干的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②这是不去做(它),不是不能做到(它)。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①大同                   ②天下可运于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温故而知 (2)可为师矣

(3)不亦 (4)诲知之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当你读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后,心中会有所感触吧;请你写出来,好吗?

1、①新知识,新体会    ②凭    ③高兴    ④通“汝”你

2、①人家不了解(我)却并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②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精神倦怠。

3、人要能经受严峻生验,保持坚忍不拔的精神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杨朱(人名)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衣而返。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能无怪哉?”

注释:缁:黑色。 迎:对着、冲着。 向:从前、往昔。 使:假使。 岂:怎么。

1、解释加点的词

(1)天雨,素衣( ) (2)衣衣而出( )

2、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1、①脱下    ②白色

2、示例:①做任何事,先思考分析再下结论

   ③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符合文意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人求故人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其自食其言也 ④欲服三军,非不可也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起不食而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定愿见之乎?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

5、根据这则故事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6、这个故事发生在 (朝代)。

7、写出这则故事的寓意

1、①派,使  ②才  ③害怕,担心  ④讲信用,守信。

2、D

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

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可信。

5、望梅止渴。  

6、三国。  

7、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吴广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是时桓楚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粱: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爱人 素: ②至陈 比:

③使公即恒楚 将: ④是时恒楚 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1.①素:向来②比:等到③将:统帅,军队④亡:逃亡

2.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

4.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意思对即给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不独其亲

②谋闭而不

2.从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解释:

,解释: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1.①以……为亲   ②发生

2.①与通举,举荐、推荐;  ②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①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②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不一定为了私利。

4.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为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求 而 无 度 量 分 界 则 不 能 不 争 争 则 乱 乱 则 穷

2.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

1.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2.人生下来就会有欲望,有了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有所追求。   

3.制定“礼”的缘由。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上述文字出自《论语》,这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他是___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

C.、择其善者而从之D.、温故而知新

5、选文中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谈到了一些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学习方法。请试举一例,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略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春秋

2 、(1)知,通“智”,聪明。

   (2)反省

3、(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B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此题为开放题,只要结合学习,抓住“学习方法”这一关键即可得分)

    如:“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阅读下文,回答1—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 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 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2.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 ),译文:

3.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4.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1.D   

2.(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惊讶。(“具言”译为“具体地说出”、“叹惋”译为“感叹惊讶”,意近即可。)两题都选者,判第一题。除标准答案外

3.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正确写出一个,即得1分。)

4.C   

5.因为它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令人向往。(言之有理即可。)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l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得分(突出“追求”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A.杨子邻人亡羊 之:

B.又请杨子之竖追 之:

2.补充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羊 

2.杨子  邻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