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5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以为死,或以为

(2)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等死,死国可乎?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具备哪几方面才能?

1.(1)逃亡,逃跑            (2)偷偷地.暗地里

2.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不是更好吗?

3.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4.答案要点:(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

5.示例:(1)对当前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突出的组织领导才能(意思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数十,驱之别院。

1.《童趣》节选自《 》。作者 ,字 家。

2.写出本文的通假字,并释义。

”通“ ”,释义为

3.解释加点字词

(1)时有物外之趣

(2)土墙凹凸处

(3)正浓

(4)数十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年幼,方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沈复  三白  清  文学

2.强,僵,僵硬

3.(1)所以  (2)在  (3)兴味  (4)鞭打,抽

4.(1)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2)我年纪小,看得出神。

阅读短文,回答内容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①挟:(用胳膊)挟着 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统一天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不独亲其 亲: ②男有分,女有 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 作: ④货其弃于地也 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3.请摘出【乙】文中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句意思相同的一句。

4.【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 的理想社会。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 。(用乙文的语句回答)

1.①以……为亲       ②女子出嫁         ③兴起         ④憎恶

2.①选拔品德高尚、能干的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②这是不去做(它),不是不能做到(它)。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①大同                   ②天下可运于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温故而知 (2)可为师矣

(3)不亦 (4)诲知之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当你读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后,心中会有所感触吧;请你写出来,好吗?

1、①新知识,新体会    ②凭    ③高兴    ④通“汝”你

2、①人家不了解(我)却并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②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精神倦怠。

3、人要能经受严峻生验,保持坚忍不拔的精神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杨朱(人名)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衣而返。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能无怪哉?”

注释:缁:黑色。 迎:对着、冲着。 向:从前、往昔。 使:假使。 岂:怎么。

1、解释加点的词

(1)天雨,素衣( ) (2)衣衣而出( )

2、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1、①脱下    ②白色

2、示例:①做任何事,先思考分析再下结论

   ③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符合文意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人求故人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其自食其言也 ④欲服三军,非不可也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起不食而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定愿见之乎?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

5、根据这则故事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6、这个故事发生在 (朝代)。

7、写出这则故事的寓意

1、①派,使  ②才  ③害怕,担心  ④讲信用,守信。

2、D

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

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可信。

5、望梅止渴。  

6、三国。  

7、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吴广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是时桓楚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粱: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爱人 素: ②至陈 比:

③使公即恒楚 将: ④是时恒楚 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1.①素:向来②比:等到③将:统帅,军队④亡:逃亡

2.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

4.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意思对即给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不独其亲

②谋闭而不

2.从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解释:

,解释: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1.①以……为亲   ②发生

2.①与通举,举荐、推荐;  ②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①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②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不一定为了私利。

4.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为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求 而 无 度 量 分 界 则 不 能 不 争 争 则 乱 乱 则 穷

2.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

1.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2.人生下来就会有欲望,有了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有所追求。   

3.制定“礼”的缘由。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上述文字出自《论语》,这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他是___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

C.、择其善者而从之D.、温故而知新

5、选文中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谈到了一些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学习方法。请试举一例,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略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春秋

2 、(1)知,通“智”,聪明。

   (2)反省

3、(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B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此题为开放题,只要结合学习,抓住“学习方法”这一关键即可得分)

    如:“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