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两个文言文语段,做1—6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①逮:及.②穿壁:在墙上打洞.③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④资:借.

⑤大学:大学问家.

1、(1)[甲]文中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_____:给吕蒙指出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乙]文中匡衡无偿给邑人大姓人家劳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衡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____ ④愿得主人书遍读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

(1)[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从[甲][乙]两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内容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文刻画人物时运用的相同手法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6、吕蒙的变化和匡衡的勤学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涉猎;见往事。②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①古代王侯自称,②到了……的时候,③于是、就,④代指“书”,

3、①难道让你钻研经典当博士吗!②匡横于是到他家去做佣人,但不要报酬。

4、吴下阿蒙,刮目相看,凿壁偷光  

5、都说明了学习使人进步的道理;语言描写

6、围绕吕蒙的“善于听人劝”和匡衡的“苦学”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蒙以军中多务 辞: ②但当涉 涉猎:

往事耳 见: ④蒙始就学 乃:

⑤宾客意舒 少: ⑥满寂然 坐: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权劝学,吕蒙的反应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4.《孙权劝学》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1.①推托     ②粗略阅读    ③了解    ④于是,就    ⑤稍微    ⑥通“座”

2.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②即使有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也能做到不眨眼。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学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

阅读《童区寄传》回答问题。

童寄者,郴州莞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憧,孰若为一郎憧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或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1.给下面加点词注音。

①贼之 易: ②老人知者 道:

③寄伪儿啼,恐 栗: ④楚人晏子短 以:

2.找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其通假的字。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

②邀见,讲钧礼。

③之虚所卖之。

④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巫妪何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童微伺其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对表现区寄的作用是什么?

5.这篇文章赞颂了区寄什么精神?

1.①不以为意 ②规律,道理 ③发抖 ④因为 

2.①“熙”通“嬉”②“钧”通 “均” ③“虚”通“墟” ④“傍”通“旁”

3.①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 ②区寄偷偷地看他睡着了。

4.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了区寄精神的震撼力量。   

5.赞颂了区寄不畏强暴、勇于和善于同歹徒作斗争的精神。

阅读下文,完成1一5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察秋毫( ) ②喷以烟( )

2.请在括号内将句子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①私拟作群鹤舞( )空 ②( )于土墙凹凸处

3.翻译下列语句。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怡然称快”指的又是什么事情?(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划线的语句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眼力  ②慢慢地  

2.①于   ②余(我)

3.①所以常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②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4.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想象。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更富生活情趣。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5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以为死,或以为

(2)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等死,死国可乎?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具备哪几方面才能?

1.(1)逃亡,逃跑            (2)偷偷地.暗地里

2.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不是更好吗?

3.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4.答案要点:(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

5.示例:(1)对当前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突出的组织领导才能(意思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数十,驱之别院。

1.《童趣》节选自《 》。作者 ,字 家。

2.写出本文的通假字,并释义。

”通“ ”,释义为

3.解释加点字词

(1)时有物外之趣

(2)土墙凹凸处

(3)正浓

(4)数十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年幼,方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沈复  三白  清  文学

2.强,僵,僵硬

3.(1)所以  (2)在  (3)兴味  (4)鞭打,抽

4.(1)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2)我年纪小,看得出神。

阅读短文,回答内容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①挟:(用胳膊)挟着 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统一天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不独亲其 亲: ②男有分,女有 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 作: ④货其弃于地也 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3.请摘出【乙】文中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句意思相同的一句。

4.【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 的理想社会。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 。(用乙文的语句回答)

1.①以……为亲       ②女子出嫁         ③兴起         ④憎恶

2.①选拔品德高尚、能干的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②这是不去做(它),不是不能做到(它)。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①大同                   ②天下可运于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温故而知 (2)可为师矣

(3)不亦 (4)诲知之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当你读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后,心中会有所感触吧;请你写出来,好吗?

1、①新知识,新体会    ②凭    ③高兴    ④通“汝”你

2、①人家不了解(我)却并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②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精神倦怠。

3、人要能经受严峻生验,保持坚忍不拔的精神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杨朱(人名)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衣而返。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能无怪哉?”

注释:缁:黑色。 迎:对着、冲着。 向:从前、往昔。 使:假使。 岂:怎么。

1、解释加点的词

(1)天雨,素衣( ) (2)衣衣而出( )

2、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1、①脱下    ②白色

2、示例:①做任何事,先思考分析再下结论

   ③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符合文意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人求故人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其自食其言也 ④欲服三军,非不可也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起不食而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定愿见之乎?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

5、根据这则故事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6、这个故事发生在 (朝代)。

7、写出这则故事的寓意

1、①派,使  ②才  ③害怕,担心  ④讲信用,守信。

2、D

3、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

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可信。

5、望梅止渴。  

6、三国。  

7、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