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土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予渭菊,花之隐逸者也D.何陋之有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简要回答问题。
(1)甲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1.D
2.D
3.(1)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我的身体劳累。
4.(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衬托莲之高洁;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C
阅读下文,完成1—7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在空格上默写原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 论语( ) ②诲女知之乎( ) ③不亦说乎( ) ④ 愠( )
3.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是______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_》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4.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亦说乎________ (2)学而时习之________ (3)诲女知之_________
(4)是知也________ (5)其恕乎_______ (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D.人不知而不愠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各项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君子有宽广的胸怀。
1.略
2.(1)lún (2)huì (3)yuè (4)yùn
3.丘,仲尼,儒家,圣人。春秋,思想家、教育家。《论语》
4.(1)悦 (2)复习 (3)你 (4)这 (5)大概 (6)有害
5. D
6.略
7.D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1)会天大雨( ) (2)乃丹书帛曰( )
(3)为天下唱( )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2.下边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扶苏以数谏故
B.乃谋曰 聚室而谋曰
C.为天下唱 士卒多为用者
D.宜多应者 宜乎众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孤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适逢/恰巧遇到 写 通“倡”首发 私自/偷着
2、C
3、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4、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 ②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惜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5、①最根本的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最直接的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下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②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下,那些边的贫苦百姓走投无路的境遇正是“天下苦秦久矣”的具体体现。(或:“失期,法皆斩”是秦残暴统治的体现)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复前行 不复出焉B.寻向所志 眈眈相向
C.便舍船 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 水陆草木之花
3.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
①_________ _______ ②__________ 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 ________
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那为什么还要写呢?请给合实际说说理由。
1.①整齐的样子。 ②通“邀”,邀请。
2.A
3.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等等。(有两个即可)
4.①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晋朝了。
5.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6.作者写此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渴望和__对战乱的强烈愿望,同时是一种对__官场生活的厌倦,对重返自然的渴望。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2.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4.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1) (2)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
1.答案:(1)像鸟的翅膀 (2)命名
2.答案:C
3.答案:(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所以山有水就有活力,有草木就有生机,有烟云就秀丽妩媚。
4.答案示例: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千山万水 山重水复
5.答案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王之蔽甚矣 ②时时而间进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1.答案:① 受蒙蔽 ②间或、偶然
2.答案: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3.答案:他用自身的例子和体会劝说齐威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的相似之处受到启发,明白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1.下列语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桂为饵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D.醒能述以文者
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
1.答案:B B是“认为”的意思,其他是“用”的意思
2.答案:那些华而不实的者做事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不要搞花架子,追求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人教版教材课文《公输》)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公输盘不说: ②请说之:
③知而不争: ④不可谓知类:
2.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荆 国 有 余 于 地 而 不 足 于 民
3.翻译下面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4.(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5.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1.①同“悦”,高兴 ②解说 ③劝谏,劝阻 ④明白事理
2.荆 国/有 余 于 地/而 不 足 于 民
3.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4.(1)闻、起、行、至、见。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2)班门弄斧 墨守成规
5.采取迂回战术。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土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2)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3)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也会背叛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吾与徐公孰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 朝而往,暮斋归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未若复喜赋不幸之甚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4.选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
”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邹忌讽谏齐威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1.B
2.D
3.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4.“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大意对即可)
5.答案示例:邹忌讽谏成功,而扁鹊规劝失败。原因: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使人易于接受,而扁鹊规劝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直言不讳,让其难以接受。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